![](https://img.haomeiwen.com/i5630031/dcd25024d370efd7.png)
【1】
“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后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
任谁看到这样的留言,内心都会崩溃吧,这是南京的汪先生在儿子天天房间内发现的纸条,吓得他赶紧报警求助。
原来13岁的天天的学习成绩不太好,被爸爸责备了几句,导致内心压力比较大,再想到爸爸经常拿他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觉得爸爸根本不喜欢自己。
天天这才负气离家出走,好在民警很快查找到天天的踪迹,在民警的劝诫下,爸爸意识到一味指责和对比的教育方式的不对,天天才愿意跟爸爸回了家。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评论说,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比。这个评论得到一万六千多点赞,看来有共鸣的网友真的不少。
教育学者王人平更是直接指出,孩子离家出走是因为爸爸日常粗暴的管教方式,以及对孩子的嫌弃和不满,孩子内心感受不到家庭的爱和温暖,产生深深的绝望。
王人平还特意强调说,期待每个孩子都能被父母、被大人真正的“看见”,否则明天可能就不仅仅是离家出走了。
让孩子做出离家出走的举动,不只是因为父母的责备,根源在于父母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衬托自己孩子的不好,这会让孩子的内心极度不安全。
正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拥有他人的赏识。
作为孩子来说,最渴望的就是得到父母的肯定,而父母把孩子的缺点拿来跟别的孩子的优点相比较,伤害的不止是孩子的自尊,更是瓦解了孩子的自我信念体系。
【2】
父母的比较,伤害孩子多深?
看到中科院心理所罗静博士在微博上说,她在去超市的路上,听到一个妈妈在教育孩子,直接当着孩子的面,手指别人家孩子说,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
孩子站在一边咬着嘴唇,没有说一句话。罗静博士说看得她很心疼,因为一边夸别人,一边贬低自家孩子,是很多父母常见的教育方式。
这个孩子内心的挣扎我们看不到,但是对孩子的伤害却是长久的,这让我想起两年前发生在山东淄博的一起初三男生凶杀案。
经常考第二的秦同学,在经常考第一的马同学家楼下,捅了马同学十二刀而且刀刀致命,目的就是以为“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
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案件,秦同学曾在考试前,恶狠狠地警告马同学说:“会考你必须考4个B,你如果考得比我好,我一定杀了你。”
等考试成绩公布,马同学依然考得比秦同学好,于是秦同学就真的向朝夕相处的同学痛下杀手,却不知道杀人犯法,也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为什么秦同学一定要拿到第一名的位置,就是源于父母的比较,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只有考第一,才能证明学习成绩好。
哪怕考了第二名,还是会责骂孩子说:“你看人家谁谁谁,为什么他能考第一,你就不能呢?”这样的话无疑是戳在孩子心上的一把把利刃。
心理学家李雪在《有限责任家庭》中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是接纳和尊重。
父母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就不应该拿孩子跟别人做比较,这会扭曲孩子对自我的认知,更容易造成无可挽回的恶果。
【3】
教会孩子与自己作比较。
耶鲁心理学家Mark Sheskin在2014年的研究中发现,5,6岁的孩子已经会在意自己跟其他小朋友的比较优势。
孩子会在意谁跑得比较快,谁溜溜车骑得稳,但是父母脱口而出的比较孩子的话,只会让孩子破罐子破摔甚至故意跟父母唱反调。
因为这种通过贬低孩子的方式,不仅不能激起孩子的斗志,反倒会让孩子感受到羞辱更不愿意努力,尤其是孩子跟别人差距较大时,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也会更大。
其实,父母可以利用孩子萌发的比较意识,引导孩子跟自己比,就是跟自己的昨天比,这样才会激发孩子的进取意识。
上个周五,儿子开学后的考试成绩陆续出来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儿子语数外三门总分都达到90分以上。
我对这个成绩还是满意的,刚要夸儿子两句,老公在一旁说:“你别太骄傲了,你看你们班第一名,门门都是95分以上呢!”
儿子原本开心的脸色立马沉了下来,我眼神制止老公不准再说,然后跟儿子说:“爸爸刚才说得不对,我们不跟别人比,我们就跟自己比,你还记得上个学期的期末成绩吗?”
他立马说:“我上次语文考砸了,才85分,这一次考了90.5分呢!”我说是的,你的语文成绩进步很大,而且数学和英语都比上次的成绩高了呢。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我们要为自己负责,就是要督促自己不断进步,只要跟昨天的自己相比有进步,那就说明我们的努力有了成效。
父母需要把跟孩子比较的做法,转变成跟孩子之前的表现比较,让孩子看到进步或者退步的情况,帮助孩子指明努力的方向。
【4】
做不比较孩子的父母。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有自己的命运,孩子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也只能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当父母能够意识到,孩子有孩子的命运,不是父母用来跟别的孩子比较的对象时,才会更心平气和地接受孩子的现状。
首先是父母心态要平和积极。
《父母的语言》的作者达娜·萨斯金德说,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于父母积极地、相互回应的、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是平等尊重还是居高临下,取决于父母是否有平和积极的心态,而做到这一点的基础就是父母不比较。
看到别人孩子的长处,不要拿来跟自己孩子的短处比,更不要因此迁怒于孩子,不要让“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这样的话砸到孩子身上。
而是要积极地从孩子身上发掘闪光点,比如孩子成绩虽然不理想,但是动手能力强,将来学个技能养活自己肯定不成问题,这样想才能看孩子越看越顺眼。
其次是父母多方引导孩子发现优势。
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孩子是一无是处的,每个孩子都有擅长的领域,也会有短板的地方难以提升。
父母与其比较孩子,不如帮助孩子挖掘出潜在的优势,闺蜜小敏就从儿子乐乐出生后,每天坚持带乐乐亲子阅读,逐渐发现乐乐在语言表达上的优势的。
在每一个合适的年龄,父母还可以带孩子体验不同的特长班,比如运动类的足球和篮球,器乐类的钢琴和小提琴,绘画类的儿童画和简笔画等。
通过孩子在某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优势,父母可以多加以培养,让孩子用优势建立个人自信,父母就不需要再跟别人家比较啦!
为人父母是需要智慧的,就从不把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较开始,让孩子能够在父母正确的引导中茁壮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