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书城偶遇著名的翻译家、作家余泽民《你会越长越像你读过的书》的讲座,听完之后脑子里一直在回味他的两个核心观点:
1、 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不会浪费,不管是好书、坏书,哪怕是不正经的书
2、 分享人自己总结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是由书串起来的
回到家在洗澡的时候,梳理了一下自己与书的渊源,也感触良多,趁着夜深人静,索性就整理出来,以做留存。
比较遗憾的是,在我工作之前,基本没有读过课外书,包括连环画、武侠小说等等,说来很多人都难以置信
印象中,连环画也只读过类似《武松打虎》这么三两本,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哥哥开始追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姐姐开始追琼瑶、亦舒的言情小说,每到假期这些书就天天在炕头滚来滚去,但我都熟视无睹
小时候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天在村里乱窜,去别人家串门,打扑克、弹弹珠、打纸皮……,玩过很多,没一个高大上的,也没一个玩得精通的
一直到了高中,在同桌的强烈建议下,利用上课时间,偷偷读完人生第一本小说《平凡的世界》,几乎是一气呵成,这应该是我读的最专注的书了,好好享受了一把阅读的酣畅淋漓,但多年以后只记得“孙少平每次去见女友之前,会在河边捋捋头发,还会用手指刷一下牙齿,此举得到了女友的肯定与鼓励”。直到前几天去看陕西人艺的同名话剧,才更多地想起来一些
第一次自己买书也是在高中,一本物理学习技巧之类的书,名字已经记不得了,缘起是在一所普通高中的同学希望我作为重点高中的人给他一些物理学习的建议,怎奈自己也并不是个优等生,腹中无物只好买本书来照葫芦画瓢,此举完成之后,确实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大有裨益(那位同学也说他受益匪浅),如果继续坚持说不定我也会戴上常青藤的光环
大学里除了教科书,几乎没有读过任何课外书籍,偶尔读过几期《读者文摘》、《青年文摘》,但也没有形成阅读习惯,这是最大的荒废
所以,我的童年是苍白的,现在想想整个读书时代都是苍白的,如果早一天开始阅读,也许我的人生就会改写
正式开始读书是在工作之后,一开始都是迫于工作需要
我的第一个岗位是培训师,要给年龄跟我父母差不多的一帮人天天做培训、讲专题(与销售、鸡汤相关的),肚子里空空如也,于是就只好买了几本书现学现卖,每天摘抄整理,第二天上台去讲,只能说全凭胆大、脸皮厚;好在时间不需要太长,一般一次15分钟左右。读过卡耐基系列、成功学、培训游戏等等,大部分书名已经不记得,内容也基本没有印象,很多书甚至没有完全读完,但对当时的我而言却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解决了每天需要的培训内容问题,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心理自信,不会因为自己资历浅而畏缩、心虚,好歹我讲的东西是出自大师手笔啊,这帮我成功地迈过了职场的第一关
虽然内容已经记不清晰,但卡耐基关于人性的优点、人性弱点这些提纲性的内容,还是成为我日后对人性的理解的重要框架和萌芽
第二个岗位是在总部从事战略规划,我们接到的任务动辄就是要一个“国际领先的XXX” 报告,作为一群土鳖出身的人只好四处查找资料,那个年代还没有百度文库,也没有维基百科,唯一的信息来源就正式出版的行业报告、专业书籍,每拿到一个课题,少则就要买个两三本,多则十几本,所以几年下来,每个人的办公桌旁都会积攒起来几十本。
老板要的规划报告很难从书上找到答案,多数情况下书上的内容已经过时,因为要的是“国际领先”嘛,或者内容很难与公司的实际相匹配,最恨的是当年畅销书出得太慢,预言类的书更是没有,所以一本书能摘抄一句两句已经是莫大欣喜了,但即便如此,这些书对我们还是很重要的,一是书是对旧有知识的整理,对于我们去建立新体系的框架意识还是很有帮助的,二是信心,虽然很多书都没有实质性帮助,甚至很多买回来只是简单翻了两三页,但对于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却很有帮助,可能是所谓的“案头有书,心中不慌”吧,这一点我至今感触很深,遇到大的课题还是会先买几本书放在案头压压惊
离开了规划岗位之后,就很少那么急功近利地去读书了,但对书的热爱逐步在加强,也开始慢慢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目,当然也不乏跟风随大流
在中医网红盛行的年代,连续读了十几本中医有关的书,意犹未尽之下《黄帝内经》(白话版)也拿来看了几遍,除了偶尔在家人身体小恙的时候试试身手之外,我感觉对我系统化地看问题、长远眼光来评判事情,还是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的,当然还有一个至今没有实现但也一直无法抹去的影响就是我要去当一名中医,冥冥之中我一直觉得自己应该会是一名出色的中医
也会紧跟潮流把《原则》、《助推》、《赋能》等新书在甫一面世便一睹为快
早些年追过李开复的传记、唐骏的传记,不管后来舆论的褒贬,对当时的我而言还是在正向思维和积极进取方面大有收获,是不折不扣的正能量
期间更多的时候在读管理类相关的书籍和金融方面的业务书籍,对我应对不断变换的职位甚至行业,都有很大帮助。
《最伟大的一堂课》、《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我不时都要拿出来翻阅的管理圣经,《怪诞行为学》、《影响力》、《品牌识别》对我在客户理解力、营销传播方面的理念影响深远,《麦肯锡工作方法》、《金字塔写作原理》更是需要反复推敲的方法论圣经
《金融的逻辑》、《通胀经济学》、《21世纪资本论》、《货币战争》等是我作为工科生建立金融逻辑的启蒙书,有关银行的一系列实务性书籍更是让我能够从一个门外汉尽快上手的不二神器
还有作为银行人,不得不跟的《Bank3.0》、《必然》、《人工智能》等,同时也要不断地把中国银行业奉为标杆的富国银行、安快银行的书拿来仔细研读,以扩充眼界
随着阅读量的加大,更多是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对书的范围也从以工作需要为主,逐步往兴趣爱好和人文探寻方面在转变,一般一个主题都是连续读上3-5本才能以解饱腹之欲,读过几个版本的毛泽东传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的传记,包括《特朗普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邓小平在治国初期把宣传工作列入首位,由胡乔木牵头成立一个专班的章节,结合身处的组织转型当下,思想统一确实是确保战略传递和落地最为重要的一环
最近两年开始涉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先看的是以色列,连续读了《我的应许之地》、《穿越百年中东》、《耶路撒冷三千年》等多本书,对以色列国家的跌宕起伏、犹太人的顽强与智慧、特别是多文化融合肃然起敬,去以色列进行一次深度的文化探寻的念头也埋在心中已久
上个月开始看《菊与刀》等与日本文化相关的内容,虽然这个民族与我们有很多的恩怨情仇,但我还是觉得有很多值得我们中立地去看待和研究的地方
说来惭愧的是,我至今还没有读过经典名著,不管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包括《红楼梦》、《西游记》,历史书读的也很少,《明朝那些事儿》是我目前读过的唯一的历史性书籍。这方面实在有点汗颜,更为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也还没有足够兴趣和决心去拾起那些书,可能还需要更多地积淀或者时机的触动吧
育儿方面也得益于书的教义,从备孕、怀孕直到孩子一岁多是太太在主导,基本上都是按照两本书一字一句照着做下来的,确实也避免了很多新手父母的焦虑恐慌,基本能够应对自如;在孩子的教育引导方面,我一直是非常自信,凭着30多年的人生经验感觉应付地得心应手,但到孩子四岁开始发现这件事已经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跟不同的家长交流得到的都是不同的招式,最后还是靠书来答疑解惑
《扑捉孩子的敏感期》是我读的第一本育儿书,确实比较系统通透地解决我的各种困惑,最为关键的是让我清楚地知道了孩子在不同的时期会对不同的事物和行为有敏感反应,家长该怎么应对,也是在这个时候让我真正接受了培养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要尊重它的规律,要顺势而为
后来陆续又看了《幸福的种子》、《正面管教》等,比《幸福的种子》更早之前,在早教班上看了一本《好爸爸会读绘本》(准确名字已经记不清),坚定了我和太太坚持为孩子读绘本的决心,从一岁多直到现在(已经快八岁)每天睡前读半个小时的绘本的习惯还在坚持(六岁之后一部分时间换成了故事书),也希望她的童年因为有了阅读而不再像我一样苍白
《巨婴国》、《意志力》这两本书虽然跟亲子教育并不直接相关,但对我的教育理念的形成还是起了决定性作用,让我坚定了把孩子的三观培养、独立的思辨和行为能力作为重点,而不再焦虑一时、一项技能和课程的得失
持续地阅读,除了阅读效率提高之外,理解和转化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最初读完一本书最多只能对个别点上的内容留下印象,很难在自己脑子形成体系,应用方面也多是简单地摘抄,很难融会贯通
后来逐渐把书中的内容与传统课件的结合还是让我很受鼓舞,比如在给同事培训《时间管理》的时候,我会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内容作为课程框架,整个课程就会显得更为紧凑、干练,不像之前的课件那么散乱;
多年以来最不愿意讲的课就是《七步成诗》(麦肯锡经典的方法论课程),对讲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员反馈也不是很理想,我曾一度觉得在快餐文化时代,诸如思维导图、行动学习等等新兴课程简单易懂,这门课程早就应该被淘汰了,今年年中又一次很不情愿的授课,彼时恰好读完《刻意练习》和《一万小时定律》,我才真正意识到《七步成诗》就是《刻意练习》当中那个要不断重复一万小时的对的模型,顺势就把两本书当中的核心理念作为课程的前续铺垫,授课效果还是改观不少,当然也可能是自己觉得融会贯通了、自信心提升而已
写到这里,关于此篇的题目也油然而出—《读书是我成长进步的阶梯》,虽然跟那个名人的语句有些相似,但确实是我内心自然的流露,我认为用它来总结再贴切不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