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柏嘴位于荥阳,这里曾是一个著名的渡口。孤柏嘴之名源于孤柏岭上的一棵柏树。这棵柏树枝繁叶茂,硕大无比,唐朝时某一天,李世民与窦建德大战,路过此处恰遇大雨,众将士只好在树下避雨,孤柏树高冠大,战袍无一有湿,李世民很是称奇,遂封此树为“千岁灵根"。孤柏由此成为名木,此地渡口也沾了光,成了名渡。
民间有话说:孤柏嘴过河干上干下。意思是孤柏嘴这段黄河岸缓水平,无急流,无河汊,船舶可直抵对岸,而不受嫩滩,烂水等干扰,更无需趟水上岸。不少客商舍近求远,即使绕道也首选在孤柏嘴渡河,为的是便捷。
荥阳与温县为隔河邻居,荥阳很多滩地都在黄河对岸,靠近温境。坐船去种地就成为常事儿。
孤柏嘴渡口繁盛时有多条船在争渡,我曾听过一位老人讲他年轻时过河收麦的故事:
他说他们住在荥阳山区,距孤柏嘴有30多华里,生产队在黄河对岸有大几十亩地。有一年要搞麦收,队长让他领几个人去河对岸收麦。他们带了牲口,拖了口粮和农具,选择从孤柏嘴渡河。那时还没有机帆船,都是靠人力划行的木船。航线走的不是横渡,而是顺渡,即靠全船人拉大纤,将船拉到上游的某个地点,人们再一齐上船,借着顺水之流和帆力,使船慢慢“漂"到对岸码头,过程很是艰难,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有时“漂"过了,还得靠人力再拉回到原定位置。
他说那次收麦还算顺利,只是收获的粮食还没有他们带过去的口粮多。我问原因,他说一是产量地,麦子都长在草窝里。二是打下的新麦一大部分拿到温县去换油、蛋、肉,让大家给吃了。第二年,队里决定这块滩地不种了,也就是弃耕或撂荒,从那时起,他再也没有去过孤柏嘴。
孤柏嘴渡口曾有二只镇河铁牛,一只沉于河底,一只被盗走。现有的一只铁牛,是后来新铸的,渡口不能一日无牛。“铁牛铁牛,蛇尾牛头,镇置邙岭,河不南流"。新铁牛如今安卧在亭子中间,俯瞰着黄河,模样说不上威武雄姿,但是挺可爱的。在它身旁,一位老人正指着牛背上的一首诗,让小孙子去识读……
孤柏嘴黄河流经此处果然瘦身许多,岸与岸之间距离很短,轮廓清晰可鉴,私毫看不出大河的气势。若干年后历史再次选择了孤柏嘴,这次是南水北调的穿黄工程。长江(水系)与黄河神一样地在此相遇,要不是亲眼所看,还真当是听神话或读科幻呢。
这一刻,黄河出奇的安静,祥和,我几乎忘了还要寻找那棵孤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