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谈了太昊(hao)伏羲氏的一生的光荣岁月,伏羲的一生都在努力工作,为人民尽心尽力。发明、创作出很多跨时代的高科技产品,比如:网罟(gu)、八卦、文字、音乐、婚嫁礼仪等。
总之,涉及牧业、教育、文化、娱乐、制造业等各个领域。换一句话说,就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发展。
可以看出伏羲是一个才高八斗的人,更重要的是他还强调一个字:德。
所以说伏羲注重内外兼修 ,并且德才兼备 ,被古人们推崇为圣君、三皇之首也就不足为怪了吧。再说,就算搁在现在也绝对是威震一方,能够推进历史车轮的人,就是传说中的大佬。
但是,
今天我们的主角不是太昊伏羲,而是他的实际继承人: 炎帝神农氏 。肯定有人会轻轻一笑,并表示这谁不知道,不就是尝百草的神农嘛。
年轻人,不要冲动,没听过这么一句话吗?
三皇之一的神农氏除了尝百草,还有什么骚操作(先声明这一句不是鲁迅先生的话,不过也不差这一句)
那么炎帝神农氏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尝百草的故事外,还有其他什么骚操作呢?
01 教百姓种植五谷
之前讲到伏羲发明网罟,让百姓们学会捕鱼、打猎,又教导他们蓄养马牛羊猪鸡犬六畜。但是,相对地上的花花草草这些第一营养级来说,牲畜属于较稀缺的产品,不能大量生产。
而人们平时吃的不过就是一些现成的野菜、野果,年岁好或者还过得去时,百姓才勉强不会饿肚子。
而到了年岁特别不好的时候,长出的野菜、野果不多,蓄养的家畜的数量又不够大家充饥,再遇到流行病突发的那一年,人民的生活肯定雪上加霜,说是在水深火热中也不为过。
这和后来的苏东坡,在形容王安石颁布 “青苗法”期间,看到的民间闹饥荒情形大致相仿。
炎帝神不忍心看到百姓如此惨状,通过观察天地四时的变化规律,留意地上作物生长习性,发现可供人耕种的五谷稻、黍、稷、麦、菽 。
在古代,种地是才最高效的事。所以炎帝的这次发现意义重大,没有五谷,就不会形成中国这种有特点的“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后世帝王也不一定会奉儒教为正统。
因为对中国最广大的人民来说: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
据《资治通鉴》载:古者民茹草木之实,食禽兽之肉,而未知耕稼。炎帝因天时,相地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始教民蓺五谷,而农事兴焉。
02 作药方,立医道
中医算是中国的又一大特色产物吧。虽然科学无法解释它,但是有时却很好用。
首先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不细说了,大概是他用身体来作实验,亲自试吃各种草木,来试验它的 寒凉、温暖、平和、和大热 。曾经一天遇到七十种毒,最后竟然什么事都木有。
怪不得歪果仁感叹中果仁有一个铁打的胃,原来是有遗传基因的。(纯属调侃)
三皇之一的神农氏除了尝百草,还有什么骚操作神农氏根据己亲身的经验,就写下中国第一本中医处方单,用来治疗百姓的疾病,从此医道就慢慢的在中国生根发芽。
如果中医一开始也搞个教的话,估计会叫“医教”。而后世的包括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按照惯性,应该会尊称神农氏为“医教老祖”
据《资治通鉴》载: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03 无为而治,天下大化
据史书记载,当时人民受到炎帝神农氏的德行感化,都有很高的觉悟。民风淳朴,不好争抢。
具体的说,就是当时中央没有什么政令,但是百姓自然顺从,主动去工作,奉行“996”的工作准则。也不用制定繁琐的规章制度和严苛残酷的法律刑法,大家各得其所。社会上一片和谐、稳定,应该算是理想上的“大同“、“共产”社会的模型。
此外,还有一处事例记载,炎帝当政的时候,诸侯夙(su)沙氏心中不服,不遵守命令。有个贤臣箕(ji)文去谏他,反被杀了。炎帝听了,只管修习自己的德行,那里的百姓听了对自己的君主失望,就攻杀夙沙氏主动归顺炎帝。
这也是后世孔孟比较推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圣君原版。其中主要的就是通过个人修德来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得人心,治天下。
用孟子在一片文章的话描述就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换一句话说,就是:仁者无敌。
有意思的是,后世儒道作为中国两大传统阵营,一直就出世、入世的问题争论不休。但是这个问题解决或许可以从炎帝神农氏的身上找到答案,也正应了一句话: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据《资治通鉴》载: 炎帝之世,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帝命,其臣箕文谏而被杀。炎帝益修厥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来归其地。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其化也。在位一百四十年,崩于长沙之茶乡。
从新观点解读历史,有趣有内涵,有喜欢阅读历史故事的朋友,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