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诗评?(旧文)

作者: 芒砀山民 | 来源:发表于2019-04-22 07:38 被阅读176次

由于职业的不同,对作品的欣赏研究重点也有所不同。历史家研究创作背景,历史正误或讹传;政治家研究作品的内涵、寄托和弦外之音;艺术家研究表现技巧、艺术价值等等。但无论任何人,只要他阅读、吟诵诗词,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诗意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增长知识和艺术享受。欣赏的过程是思想净化的过程。一首好的作品,像一盏灯照亮千万人的心,而且经久不熄作品是作者的“儿子”。所以作品中总是渗透着作者的形象,心血和感情。但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的不同,即是对同一事物的昑咏,也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种情况欣赏学称之为“同中有异”。如咏蝉: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李商隐:“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贵声。”

清施补华读了上述诗后,在《岘佣诗说》里说:虞世南的华人语”,骆宾王的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的蝉是“牢骚人语”。这是欣赏者把同类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阅读和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和悟出的道理。这里的关键是一个“悟”字。只有在比较中“悟”,才能从作品入,从作品出。从中悟出道理,学到知识和技巧。

但是,还应该看到,不同的时代、阶级、民族和国度的读者(不同的欣赏者),对同一作品可能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感情和理解。欣赏学把这种情况称为“异中有同”。

如《孟子·告子上》里有这样一段话:“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娇也。不知子都之娇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尽管欣赏者有千差万别,但对同一事物(即作品),通过口、耳、目等感觉器管,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认识和体会。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无论谁读了,都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山河壮丽,风景如画的美的感受。又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多读这首词,尽管欣赏者的“愁”多种多样,但都能从中得到感情上的效应和心灵上的通感。初学创作就是要从阅读优秀作品的“通感”中获得启示,从而把自己的作品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读者欣赏作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欣赏者始终伴随着诗中的形象,融合着自己的感情。总是被诗中的形象所感染,而引起感情上的反映,以感情的投入与感情的交流,获得感情的满足。并得到创作技巧上的启示。

2.欣赏者总是充满着想象和联想,带着主观色彩。表面上是读者跟着诗中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是欣赏者以能动的认识力,给作者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予以补充和丰富,带有再创造的色彩。作者创造的形象和读者想象的形象不会也不可能是相同的。总是各丑其丑,各美其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鲁迅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以读者而不同。”臧克家说:“毛自己的自白,也不一定要一一遵从,作者的原意与读者的体会,未必完全相同。”《孟子·万章上》说:“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不要拘泥个别辞语,而要知人论事,实事求是的探讨、分析作者的本意。

3.欣赏者总是在美的享受中,进行对形象的思考。对形象进行肯定与否定的思考,从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对诗词的理性认识,便没有对作品的完整的、真正的欣赏。没有对作品艺术的探索,就没有美的享受和技巧的收获。

能否获得正确的认识,取决于读者的思想水平和艺术素养。为情浓如酒,寄意遥深,令人神远。把诗当成诗谜来写,很难写出好诗把诗谜当成诗来写,则能写出好诗谜。

一般的说,一个好的读者,是通过对作品的认真阅读,深入分析和再创造之后,才有真正的受益和艺术的享受,要想评论,还必须在真正弄清了作品的“味外之旨”,“象外之象”,“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司空图)。有一位读者读了下面一首《无题》诗,便大发雷霆。说它“不是诗,是胡说八道。”这首诗的全文是:

三四五六,

……

这是一首新诗。其表现方法是“漏字格”也叫“藏字格”"三四五六”,六下面应该是七,汉字的七与妻同音,作者有意把七(妻)“藏”起来,因此这句诗的“象外之象”便是无妻”。下句没有字,用了省略号。作者不愿意把他无(妻)的苦衷说出来。因此这个省略号的“味外之旨”便是一言难尽。是啊!当今社会没有妻的原因可说是太复杂了,有青年的,中年的、老年的;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等等偷实是一言准尽。这种“漏字格”,并非这位作者的独创,在古代早有人用如一位穷秀才,过年时在门口帖了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

北”。其意是: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乡邻看了纷纷予以接济,使他度过年关。历史上的洪承畴投降清兵后,乡亲们在他家的门口帖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悌孝仁爱礼义廉”。意为:忘(王)八无耻。

说诗却举了联的例子,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想用这些简单的例子说明读诗要认真,要细心的品尝其中味。才能学到知识,才有发言权。

一个欣赏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不仅要有文学的、美学的、语言学的知识,而且还应该有哲学的、史学的、民俗学的、心理学的、音乐的以及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这就要求读者,要不断提高自已的阅读与欣赏水平。对读者是这样,对作者又何尝不是这样,诗要求作者应具备的才能是更加广阔和深刻的。这里附带说一下:欣赏应具备的态度:

由于诗人运用了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其作品寄托的思想内容,只能“味其大旨”而不必具体透彻“追其根基”。欣赏其艺术本身,就象欣赏看不出思想倾向的山水诗和花鸟画样。如过于求深,一一穿凿,可能误入奇途。由于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缘故,欣赏者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应当鼓励的。但当作品与欣赏发生矛盾,形象与思想发生对立时,创造性的欣赏活动,应当主动遵循作品形象的诱导性。读者若总是“曲解”作者的原意,甚至无视作者的意图,都是过激的和不可取的。

相关文章

  • 怎么写诗评?(旧文)

    由于职业的不同,对作品的欣赏研究重点也有所不同。历史家研究创作背景,历史正误或讹传;政治家研究作品的内涵、寄托和弦...

  • 南乡子.旧字写诗行

    耶殊陀尼诗社(看图作诗.天使点赞) 南乡子.旧字写诗行 文:姜海清 旧字写诗行,素纸铺成落笔伤。 树影游移南雁去,...

  • 我评段誉(高中旧文)

    大理镇南王段正淳,风流成性,处处留情。 致惹红颜争醋,欲得其专。 然其蜂忙蝶慕之心,岂为一花半蕊而驻。 在彼则言忠...

  • 宇中静树四月评文总结

    我在四月23日至今天的评文总结如下:4.23留评打榜文《冯宇》4.25日留评拈指一笑的《踏春寻旧》4.25日留评徐...

  • 旧文-就是旧文

    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 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 对面是弄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

  • 关于诗评

    文/清萍 我的写诗生涯 不长 我写诗的成就 没有 在诗界 我是一个无名的小卒 我曾看过一些大佬的诗评 我不会写,但...

  • 搁笔几天

    诗友寄来十多首短诗,需要写诗评,搁笔几天!!

  • 学写诗评

    尼傲:阳光聚集的地方 我走在这个叫尼傲的山村 整个清晨都在我身体里 飞过的鹰,带走完美的曲线 丛林里,鸟鸣虫叫唤醒...

  • 旧文

    偶然翻到一篇刚入学时的旧文,两年时间,坚定了一些信念,消磨掉了一些情感。我亦是我,我已非我。 阳光明媚,景色怡人,...

  • 旧文

    昨天手机没电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睡觉的 早起室友一声尖叫 徐润英!九点了! !!我好像还在做梦 抖了一个激灵 毫无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么写诗评?(旧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de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