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关于“燕子去哪里过冬,结果万万想不到”的视频,描述燕子每年七月开始,一路长途跋涉,从中国北方-蒙古国-新疆-中亚-伊朗-波斯湾-沙特阿拉伯-非洲大陆一路南下,最终到达开普敦,然后又启程返回。说实话,我有点不信。如此长途跋涉,光靠小燕子身上那半两肉,能坚持到达那么远的地方吗?
我家从很多年前,就有燕子修筑了燕窝,此后每一年,大概三四月份,就会有燕子归来,它们在我家住几个月,生了一窝小燕子,小燕子长大了,然后又飞走了。因为很少回老家,燕子什么时候离去我还真的不清楚。我只是猜测,它们又去哪里过冬了,但我从没猜测过,它们会出国。
冬天的广东,在全国来说,应该算是比较温暖的地方了吧,这个地方都呆不住,北方更是躲都躲不及的。此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么多年是不是思维惯性出了问题,燕子不是在我国南方,就是北方了。可是,中国南方温暖的时候,北方也温暖,南方寒冷,北方更寒冷啊!出国,似乎也就有可能了,于是我就上网了解资料。
网上资料介绍,中国的燕子到了冬季,就飞往热带地区越冬,如东南亚,中国南部的广西、云南、台湾、海南等热带省份,甚至是澳大利亚等大洋洲地区。而东亚其他国家的燕子,则会迁徙到东南亚、澳大利亚,中亚的燕子会去南亚的印度一带。最辛苦的莫过于欧洲的燕子,到了秋季,需要跨越整个地中海,穿过撒哈拉沙漠,到非洲南部过冬。欧洲的燕子,倒是和本文开始提到的视频介绍比较相符。
不管是哪个地区的燕子,迁徙都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飞越的路途越遥远,越体现燕子无限的坚韧的特质。它们每一次的迁徙都是一次生命的冒险。
那么,燕子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每年都进行两次迁徙行动?
原来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由于本身的特性,他们擅长在空中捕食飞虫,不善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食物,一旦到了冬天,它们就面临食物匮乏的状况,不得不迁徙到食物富足的地方去。
难怪在日常生活中,我看到燕子的身影,要不是在巢里,要不就是在空中或者屋檐、树梢顶部,还真没有在林子里面或者地上见到过燕子,就更不要说在地上觅食了。
当然,食物也只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迁徙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温度、日照,甚至内在生理因素、竞争压力等。
热带地区那么广,全年物资丰富,燕子为什么还非要往北方迁徙。我想,既然人类中有竞争,动物之间也有竞争,在食物链当中,鸟类算是比较弱势的群体,所以竞争压力真的很大。寻求相对安全的地方生存,也只是一种本能而已。迁徙虽然是冒险,但是留守也许更加危险。
我和燕子算是有渊源的,对它们也是非常喜欢。除了老家,在大城市里,我也见过很多燕窝,偶尔能看到燕子一闪而过的身影。
我记得我所在的城市的市中心,在一幢旧楼,顶层有一个很宽敞的阳台,屋顶上附着着一大片燕窝,我是傍晚路过的时候,听到楼上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热闹非凡的声音,偶然发现的。
旧楼矗立在一条车流很多的街道上,正好是拐角的地方,白天非常喧闹。其实我有点不明白燕子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地方筑巢。也许是旧楼有七八层高,楼层破旧得有些地方已经没人使用了,相对来说,没有人来打扰。尽管有点吵闹,但是跟人类一样,总是要适应城市环境的,只要安全就好。
后来那个地方拆迁了,拆迁的时候我路过那个地方,烟尘滚滚,看着巨大的机器一点一点将旧楼拆除,拆掉的还有很多燕子的家。我不知道那些燕子最后怎样了,伤心难过是肯定的,但是最终,它们也不得不重新选址,重新筑巢。
在商机面前,贫苦农民的利益都算不上什么,何况只是一群微不足道的燕子。我为燕子们感到惋惜。
据统计,每只燕子每季度,可捕食各种害虫50万只以上,帮助我们保护了庄稼,被人们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不管这个数据对不对,也不管它的象征意义是否真的存在,我对燕子的喜爱,从来不是因为这些,而是我与燕子同住多年,更像一种亲密的邻里关系。
每一年,我看着它们的孩子出生,看着它们的孩子学会飞翔,看着它们春来秋徙,我们互不打扰,但也互相关注。我有时候会站在一边,静静地看着它们互动。它们看见我在,虽然有点警惕,但是也会歪着头,转着圆溜溜的眼珠子盯着我,表现出极度的好奇。我们对彼此似乎都有一种无形的默契。我不知道来年回来的燕子,是否还是原来的燕子,但是我对它们的感情,从来不变。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