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一孩子在受大人教训,怪可怜的样。至于何事一个路人不太清,只听得大人反复着一句话,“怎么老不带记”,由此看来,一定是孩子重复犯同样的错,难免会惹大人这么生气。
说到带记,大多在指责孩子方面使用较多。但在岗位上,也普遍的被上司用来训斥下属,指的是做事不动脑,按部就班,缺少主动性,没有创新性。
小孩子不是没有脑,是过于顽皮,很多时候习惯于贪恋在某个有兴趣的事上,也就没有什么禁不禁的问题。
小时候对什么都好奇,特别是那些有些险的东西就更想试试。那个年代的农村特别落实,除了掏鸟窝,捕鱼,也就是自制一些玩具。经常跟着一些大孩子去爬树,弄点鸟蛋什么的。说到爬树,好几次都险些摔下来,而且爬的都是大树,事后还真的有些怕。只是很不幸,每次爬树都会让人给告诉家里,一回到家少不了一顿毒打。大人是边打边骂,你下次还会不会带记。那个时候应着可好,要是不应,就会不停的被打。
调皮惯了,被训成了一种模式似的。每次大人打下来,问着带不带记,就会很快的回应会会会。嘴里说,其实过不了多久还是照旧。
习惯了不带记,也就习惯了没完没了的挨骂挨打。大人的一番苦心,孩子的自己怎么可能理解得了,也没法很好的接受。当然,有时候着实摔痛了,要么受了好大的气,或是给什么东西真弄疼了,那以后在这方面还会有所带记。
孩子不带记,这应该是常事。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好玩的就会不停的去,即便险,也不在乎。没有过教训,其实更多时候孩子肯定也想找到点什么。
长大后,遇到过许多事,顺利的、不顺的。而当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又找不出原因时,难免会有些丧气。对于经常性容易发生的错误,始终不能把握好,也不能彻底改变,也确实不带记。
不带记的往前,只会重复着犯错,重复着不该再有的闪失。
很多时候并不是不带记,只是很多事情非得重复下去,实在又不能找到新的更好的办法。这么一来,很容易让问题重复出现。思路不开阔,思想就容易僵化,行为就受到局限。
有时候一些惯性或惰性行为存在,从内心来说确实不愿去改变一些东西,但这些东西对于他人、对于环境来说不适应。于是,有人就要求改变或转移,以达到协调、统一。一次次的不情愿,也就没有实际的去付诸行动。事到后面,难免会给人一种很不好的感觉,怎么就不带记。
带记有时候会用在对人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提升上。这是一种激发人的手段,有意提醒。能够有意提醒带记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好心人,也是真正看好对方。要不然,只会笑话人,要不就是说些风凉话。如果有好心人在时时提醒带记的,还真的要认真去思考,用心去做,有朝一日还确实能成一些事。
要带记,其实不是什么骂人的话,应该是善意的举动。如果理解不到,只会是走的弯路更多,吃的苦头会更多,正如有人说的“把好心当成了驴肝肺”,那就真的枉了别人的一片好心。
做事要带记。带了记,就会在每件事里有所得,有所积累。普通的我们,其实每天、每年都在重复着的重复。一些人就在重复里面打转,每天不愉快,还做得不顺手,一点起色也没有。但有些人就不一样,善于从重复着的事里面找到新的落脚点,还能不断的创新办法和手段,重复的事不但做出特色,还积累不一样的经验,提炼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来。为什么别人把同样的事一次次的做出来不一样,还乐于去做好,这就是经常带记。
不带记做事会很累。做一件事就丢一件事,想到的时候捡起来,还得从头再来。做累了自己,还妥协了内心,降低了自身价值。
带记不一定把什么都记得很牢,很多时候很难做到,但在重要的环节和对待重点问题上,就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有意识的扭转自己不带记的习惯,更要有所强制性的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戒备、自我提醒。有些时候不得不带记,有些事情不得不带记。记好了,事易成,人轻松,还可能讨人喜欢,得到的就多。
不知道的多问问,不懂的多学学,失败的多研究,别一头下去就什么也不管。带记就是不冲动、不盲动,事事、时时计划在先,计谋在先。
能够多点带记,一定会少点指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