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楚汉传奇》看了一边,深有感触,从不同的人物身上能悟到不同的东西。
1. 刘邦:高超的领导者
刘邦是一个高超的领导者。
刘邦从沛县起家,由弱小慢慢发展,逐渐强大,最终统一中国。
中国最终由刘邦统一,而非其它人,是因为刘邦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最终顺势而为,成就一番伟业。
所谓天时,正好中国在秦朝统治下,人心思变,爆发了农民起义,从而掀起了推翻秦朝统治的浪潮,在乱世中,给了刘邦创立自己团队的机会。
所谓地利,在项羽分封天下时,被分到了巴蜀和汉中,获得了重要的粮食产区,后来又暗渡陈仓获得关中的地理优势,进而获得统一天下的基础。
所谓人和,刘邦善于笼络人心,与项羽的残暴不同,刘邦施行仁义,同时有一帮贤臣武将的鼎立相助。有张良的运筹帷幄,有韩信的军事指挥,有萧何的粮草支持,更有一帮对刘邦忠心的将军。
除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刘邦具有非凡的领导力。
刘邦有一次和韩信聊天,聊将领带兵的数量的问题,韩信说他自己带兵多多益善,刘邦带兵能带10万。刘邦有点生气,说那我为什么能带你。韩信说,汉王是带将的人,带将多多益善。
韩信一番话,道出了刘邦具备极高的领导力,把有能力的人聚集在自己的周围,并且善于发挥他们的长处,有功必赏。
刘邦同时也有一颗坚毅不屈的心,他和项羽相争,一直被项羽打的到处跑。在彭城,40万汉军被项羽的3万楚军打的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在荥阳坚守不出,不敢和楚军正面打。最后在垓下一败楚军,统一天下。
打胜仗不在于多,在于打赢关键一仗。
刘邦说,你可以一直失败,但你最后一次必须的赢。
刘邦值得拥有天下。
2. 韩信:除了能力,还要会和别人相处
韩信完美的演绎了一个军事天才的样子,他就是一个兵痴。
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战争的地图,他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要干什么。所以,宁愿受别人胯下之辱也不愿意杀人,为的是把自己脑海里的战争付诸实现。
韩信的胯下之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不要顾及眼前的屈辱和尊严,活着,然后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韩信最大的问题是不懂的和人相处,不懂的和上司相处。他做的很多事情,从全局来看是正确的,但是在刘邦角度显示出了他的不听话。
刘邦兵败彭城,韩信不发兵救援。他的说法是,如果去救,就会全军覆没,不去,可以替汉王保存保存实力。但是在汉王看来,他想拥兵自重,想单干。
任何一个上司都不希望自己的下属不听自己的话,这样不利于自己管控全局。
韩信就这样埋下了以后自己灭亡的种子。
3.项羽:仅有战术思维是要失败的
项羽演绎了一个没有战略思维,只有战术思维的人是如何失败的。
项羽爱面子,为了所谓的尊严而活着。一个人一旦为了眼前的尊严活着,被尊严捆绑,往往看不到更长远的的事情。
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灭秦,洗刷楚人耻辱。当灭秦之后,他就失去了目标,没有更长远的考虑。一把火烧了咸阳和阿房宫,衣锦还乡,定都彭城,没有一点战略考虑。
项羽只有一个优点,醉心武力,善于鼓舞士气,巨鹿之战上破釜沉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项羽擅长战术,疏于战略。他适合当一个执行者,冲锋陷阵,并不适合做一个统筹全局的领导者。
然而他却要当一个领导者,和具备战略思维的刘邦相比,他注定失败。
4.萧何:与成功者同行
萧何告诉我们如何定位自己,与成功者同行。
萧何很清楚自己没有领导力,所以从沛县起义开始,一直推举刘邦为领导,和刘邦绑定。在楚汉相争时,为刘邦稳固后方,提供粮草和士兵到前线,成为汉朝的功臣。
他知道怎么搭上成功者的车,同时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和君王相处,即使在现代企业当中也是值得学习的。
有一次萧何给刘邦送粮食的时候晚了,为了打消刘邦对自己的不信任,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刘邦的军中当人质,让刘邦相信自己。
天下太平后,萧何把韩信引到宫中,吕后把韩信杀后,他担心刘邦会找自己麻烦。他自己给自己制造了很多贪污的证据,向刘邦展示自己的贪心,显示出自己是没有政治野心的。
萧何和韩信最大的不同是,萧何懂得自己的上司是如何思考的,然后做出相应的动作来打消上司的疑虑。而韩信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上司是如何想的,即使知道也是坚持自己的做法,没想去打消上司对自己的疑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