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噩梦的由来。
半夜突然醒过来,却再也无法进入睡眠,脑中出现烦人的思绪,让我后半夜失眠,看见窗外天空变亮,立马意识到要上班了,烦人的思绪才结束。
为什么会出现烦人的思绪?周五是店里例会的日子,例会中店长会找到一周大家犯的错误,在例会中指出来,会议上气氛严肃、安静,店长在指出大家问题点的过程中,会抽空问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意思是让你说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的意思。
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在工作中,第二种是你在工作中谁妨碍了你的工作。我总结下开会都在说第二类的问题,在别人身上找问题,记得《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写到人的烦恼来源之一“是你想要去控制别人想法和行为”,而在别人身上找问题,就是在试图控制别人的行为和想法。
怎么去摆脱这种想控制别人的想法呢,就是做到“课题分离”,去做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课题分离”在什么样的情景中用呢,在现实生活中为往往会为别人的事情操心,如何做到不为别人的事情操心,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事情和情绪,什么是别人的事情和情绪。
如何去分辨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要看这件事的后果是由谁来承担,举个例子,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你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提醒他好好学习,告诉他为什么学习很重要,这都没问题,但是。如果你非要逼着他学习,强迫他做这做那,那就不对了。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你的课题是给他提供帮助。如果你强行干涉孩子的学习,乃至于让他为你而学,他就可能欺骗你,甚至报复你。我们听到很多很多青年自残、做各种出格的事情,其实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报复家长。
那你说难道应该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不好好学习吗?课题分离并不是说要放任孩子不管,你可以帮助他。书中作者打了一个比方“是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河边,但是最终喝不喝水,那是它自己的决定”。归根到底,如果就是不想学习............你只能接受。真正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你逼他不但没用,而且有害。
课题分离是自由社会的必然要求。人和人之间要有一个界限感,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人生就能简单化。
2.对噩梦的理解和接纳。
失眠是因为会议上的“不好”情绪进入我的潜意识里,在半夜暴发出来,针对某句话该怎么回答,在我大脑里进行着预演,一遍一遍的排练着(好像是在弥补我没敢在会议表达的想法),
比如;“说的话要听”,这句话在我脑海中不断反复出现,A同事说的“说的要听”,这句话说的我莫名其妙,当时我很不高兴(没有当场表现出来),没有具体场景和事情,A同事补充说“柠檬蛋挞”,这么一说我明白一些,也就是说A同事听到我在点单时候这样和客人介绍的甜点的,而当时客人卖完单后,A同事没有指出我这样说哪里不对,也没有纠正我,现在在例会中为感觉到指责的意图。
看到问题的人并没有当面指出我的问题点在哪里,搞得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对?如果不是这次会议店长这么慎重的提出来,我才意识到“蛋”这个字是多余的,自己疏忽的一点是相信自己的直觉,自己没有仔细看菜单,自己这个毛病也要改。
我在这里提这个事是想说,首先工作中你指出我问题点在哪里,然后指出问题点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你看到谁出错了抓住这个问题点不放,一味地指责,而是要帮助他们改正。(工作中没有谁是你的老师会耐心的教你,需要你自己吃一堑长一智。)
第二天有一股很强的发泄情绪,想把自己一晚演练的内容和店长谈谈(展示自我),可到了店里忙着忙着这种情绪就内化了,觉得很多东西告知也没有用,重要的是自己能理解和接纳这些所谓“不好”的情绪,这些情绪在自己潜意识中消失了,最近自己睡的很好,没有在失眠。(或许不告知店长这个行为背后的好处是;我练习的话店长听了觉得我把事情小题大做,是个不老实的人。为了维持在店长心目中的老实的人设自己没有说。)用陈海贤老师提到的心理免疫X光片方法检测自己自己行为背后的重大假设(对自己的好处)。

最后我发现能专注下来写作的一个方法,就是当你对某一件事有了情绪的高峰时期,你会有强大的输出动力想把它写下来,著名小说家斯蒂芬.金在自己《写作这回事》书中分享了写作的经验,写你自己熟悉的内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多读多写是学习写作好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