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评价,又回到了同一性的话题。在前面几章中,我曾提到,事物的名字是不是事物同一性的最好体现,而同一性如果不在任何具体的多样性中被展示,那究竟什么是“所表现的事物”是不是也是建构的?作者虽然模糊提到了名称与同一性的关联,却并未直接宣称“同一性是构造的”这个结论。而这种“并未宣称”,我认为在此节中就体现出来。
我在上一节中讨论,“先验自我”的核心并不在于执行人的身份,而是在于负责人的身份,因为负责人才是在群体中的身份,是不仅需要自我认可,而且需要规则认可的身份。如一个公司有“法人代表”,其比普通员工更能代表公司这个法人的身份,这与参与者的自我感觉“主动感”、“执行感”是无关的。
4-1但是,在这一节,借助作者提到的概念,其实“同一性”的概念才是更好的描述“自我”的词汇。“负责人”过于强调外在的反馈,而不够中性。“先验自我”,或者说自我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在我看来,完全是在于我们将自己与什么视作“同一”,当然,也包括将什么样的他者视为“同类”。
从身体方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自己的身体,我们也可以控制一些自我的认同,将自我主体控制在一个范围之中。比如有时我们觉得“力不从心”,好像身体“不听自己使唤”,那就是将身体的一部分排除在先验自我之外了。甚至是脑子,有时我们也会觉得“不好用”,比如健忘,思考不顺畅,精力不集中等,这时我们也将脑子排除在自我之外了。
4-2相同的道理,我们也可以随意地超越现实的身体对“自我”的同一性的约束。毕竟,同一性是一个规则下的身份概念,而不是具体现实的存在。就像象棋中的“车”,在同一盘棋中,即使换一个棋子,也还是原来那个车。即使棋子丢了,随便捡一块石头代替,也还是原来那个车。自我就更加不受身体的束缚,我们可以觉得原来的自己是自己,也可以觉得自己已经变了,不是原来的自己了,都要视讨论环境而定。而在需要单独站出来,与众不同,意见不合的时候,自己的同一性和身份就会得到完全的彰显,这也都是因环境而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