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就是指不生孩子的人。此词来源于西方,在1990年代才开始盛行的生活型态名词。由英文DINK音译而来,翻译为克丁族,或是克丁家庭。
原DINK是“Double Income No Kid”的简写,也就是代表了双薪无子女的家庭。一般来说丁克族,大都是大城市里的奋斗的男男女女。
今天,在上班空隙,单位的姐姐们开启新话题。我照例在一旁听着,未曾插话,从她们的絮絮叨叨中,听到了一个比较刺激的观点。孩子不听话,还不如做丁克家族。
她们开始轮番述说,自己的孩子怎么不学习,如何不听话。其中一个,孩子上高中,住校,不学习,和老师对着干,在学校打架,装病,一心只想逃离学校。另外一个,孩子频繁地换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帮他找工作一个都看不上,自己找的,干不到三个月就又换了。最后,两人统一了思想,这孩子还不如不要了,早知今日,当初不要孩子了。
他们当然不会抛弃自己的孩子,说得不过是气话而已。说实话,我很理解她们,虽然我没有孩子,可是我做过我母亲的孩子。
青春期叛逆时期,何时不想逃离学校,逃离学习给的压力,自己做出来的事,还不得自己担着。我也曾和父母吵得天翻地覆,但最好还不是乖乖地走读书考大学那条路。
好不容易脱离了学校,步入社会,直接就面临挣钱养自己的压力。现今的社会,哪有那么多好的工作给你,不肯吃苦,不肯蛰伏,怎能成就大业。一味地够着,最终还是会摔下来的。
至于年轻人,要不要孩子,做不做丁克,我想还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想法。不要孩子,或许会轻松许多,吃穿都会宽松些,但会少了儿女相偎的天伦之乐。
要孩子,传宗接代,是古人奉行的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不能只是女儿,要儿子才行。如果你把他生出来,就要教育好他。像龙应台那样,推心置腹地与他沟通。像傅雷那样,教会他们做人和读书。像胡适那样,明白这也是一种责任,一种需要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责任。
说来说去,还是教育的问题。父母都是老师的我,深知现在家长的很多意识还不够,尤其是那些教育程度低的家长。
如果你想要孩子,那就请你担起责任,而不是因为防老而生,这样就能够给社会少添一点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