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张爱玲:一声叹息

张爱玲:一声叹息

作者: 朴依依 | 来源:发表于2018-07-30 18:10 被阅读5次

    读张爱玲的文字,眼前常常会浮现那样一幅画面:她着一袭优雅的旗袍,高傲的头颅微微昂起,眼神中满是不屑,甚至是莫测。就是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女子,蓦然转身,背影模糊,只留下一声叹息。

    有人说,读她的小说,仿佛在听一些老故事,来来往往,各色人等,恍若隔世又近在眼前。又如倾听一只老钟的钟摆夜以继日的摇动声,有些沉闷,又让人黯然神伤。她笔下的故事,动荡起伏,写尽三四十年代那片苍茫大地上的庸常生活,却每每让读者的心默默地无奈,隐隐地痛。今天读来是那样地遥远又切近,因为她就是那样一个看世事犀利通达的人,所以才每每语出惊人:

    她早在十七岁,少女情窦初开的年纪就大胆断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一语中的揭示了生命的真相,简直是令人窒息。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又残酷地揭示了男人心底一个不争的秘密:“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这样的比喻,一针见血,将真相赤裸裸地撕开给人看,除张爱玲外,再无第二人了吧。

    她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读到它的每个人,是不是从中看到了纯朴的宿命?

    她在《倾城之恋》中借范柳原之口说出“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她悲观地认为“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她也曾不无感慨地说:“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

    她看世事,悟人生,眼光如此犀利而透彻,甚至带着几分冷漠与挑剔,但却每每让我们感同身受。所以,人们称她“奇女子”。

    有人这样评价她:

    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在作品中悲天悯人,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又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接人待物却往往我行我素;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红极一时,几十年后在美国又深居简出与世隔绝……

    也许,她就是这样矛盾的存在。这个谜样的女人骨子里满是倔强与不安,笔下的人物却是庸俗的饮食男女。有太多的人喜爱她,也有太多的人不能接受她。傅雷先生对她的小说内容进行全面批判时就曾提到:“遗老遗少和小资产阶级,全都为男女问题这恶梦所苦。恶梦中老是淫雨连绵的秋天,油腻腻,灰暗,肮脏,窒息的腐烂的气味,像是病人临终的房间……”面对这样的质疑,当时二十几岁的她是这样说的:“我的小说里,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可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苍凉则是一种启示……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代表这时代的总量。”如果没有对生活的大彻大悟,又怎会对“悲壮”和“苍凉”有如此深刻的解读?

    令人遗憾的是,有如此才情也未能使她拥有甜蜜安好的一生。也许上天总是公平的,给了她旷世的才华,就不再给她完满的爱情。张爱玲与他,一个24岁,一个38岁,一个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中,他们相识,相知,相恋。孤傲的张爱玲终究还是难逃凡俗小女人心态的,由最初的“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到后来两人签订终身时胡兰成写下“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坠入情网的张爱玲曾满心甜蜜地写下“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真是琴瑟相和,夫唱妇随。然而这段恋情以胡兰成的变节而告终,不过三年。聪慧如张爱玲,高傲如张爱玲,痴情如张爱玲,为情所伤,此时也不过是万丈红尘中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女子,最终她对胡兰成说:“我将只是萎谢了”。有人说,张爱玲爱的并不是那个男人,只是那个男人刚好装饰了她的梦。其实,世间为情所困的女子,有几个不是如此呢?

    后来流落美国遇到赖雅,究竟是否得到了“静好的岁月”和“安稳的现世”,或许只有她冷暖自知吧。

    不知为什么,每当想到张爱玲颠沛流离的情感经历,我总是联想到她的散文集《流言》中的一段话:“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

    每次这样想的时候,总有隐隐的心痛。为张爱玲,也为她笔下那些人物。生命中到底有多少不能承受之轻?正如张爱玲曾说的“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的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短的是生命,长的是磨难。”张爱玲的人生历程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她享受过灿烂的繁华,也承受了凄冷的孤寂,但无论如何,时代的变迁无法预料,生命时刻不曾停留,正如她曾说的那样“我们回不去了。”

    这个回不去的女人,留给我们的,除了书里书外的故事,也许还有那一声叹息吧。

    ��p��:�S

    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爱玲:一声叹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nf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