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极简主义小组读书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极简主义者”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极简主义者”

作者: 伯凡时间 | 来源:发表于2017-03-06 12:27 被阅读488次

    很多人都曾经有过精简自己生活的冲动,比如看完《断舍离》这本书以后,大彻大悟,于是打开自己塞得满满的衣柜,希望能把里面的衣服减少到寥寥几件,或者看到乔布斯那张著名的极简主义房间照片之后,深受感动,突然想让自己堆满杂物的房间也变得清爽利落。

    不过结果自然大都是无功而返,舍弃东西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否则“断舍离”这样的话题也不会一再在媒体里出现,最终,往往我们新翻出来的衣服比扔掉的还多,家具和书籍更是舍不得扔弃,最后难免掸掸灰尘,分门别类排个顺序然后继续堆积。

    想要精简可不容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人类的匮乏经验由来已久,对于很多人来说,真正吃饱穿暖是近几十年才发生的事情,囤积癖甚至可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基因,就像松鼠为了过冬储存松子一样,我们总是会默默的把各种物品拖进家中,心里想着也许留着日后能用得上。

    35岁的出版社编辑佐佐木典士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曾经是一个有着轻度“囤积癖”的日本普通年轻人,书架上放着总价超过100万日元的书和影碟,衣柜里挂着“一心想着等以后瘦下来以后再穿”的衣服,与小房间尺寸极不相配的大屏幕电视和音响系统,包括暗房在内的整套摄影设备,以及各种古董杂货,自行车维修工具,电吉他和扩音器,从幼儿园开始保留的所有信件……

    听起来,其实每一件物品都算不上什么奢侈品,而且也包含着很多他的乐趣和回忆,但是最终,佐佐木典士还是舍弃了这些物品,真正的实现了精简自己的生活,他还根据自己从一个囤积癖变成极简主义者的转变经历,写出了《我决定简单地生活》这本书。

    跟此前伯凡时间的《你以为极简就是极度简单吗?》这篇文章的观点一样,佐佐木典士也认为,极简主义不是单纯以拥有物品的数量来判断的,不是拥有超过100件物品的人就不是极简主义者,拥有物品少于100件的就是极简主义者了,否则乞丐们都是极简主义者了。佐佐木典士对于极简主义者的定义是:

    1.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么的人;

    2.为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减少物品数量的人。

    也就是说,减少物品的数量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帮助每个人找到对他的人生真正重要的东西,为了专注追求最重要的东西,就要剔除其他不重要的东西,这才是精简之道。

    佐佐木典士提出了55项舍弃的法则——放心,我们不会把这55条原则全部都罗列出来,否则那也太不精简了,我们从中间挑出了其中十条觉得值得一提的舍弃法则。

    原则一:舍弃无法舍弃的刻板印象;

    这自然是舍弃的第一步,这个世界上没有无法舍弃的个性,只有深信无法舍弃的刻板观念;

    原则二: 舍弃是一门可以练习的技术;

    舍弃也可以训练和优化,“熟能生巧”,舍弃得越多就会越来越擅长舍弃;

    原则三:舍弃不是“失去”,而是“得到”;

    一提到舍弃,感觉就是失去、吃亏,这是错误的观念,懂得舍弃会让我们拥有更多,比如,舍弃不必要的社交能够让你获得更充裕的时间,舍弃不必要的家具能够让你获得更充分的空间,舍弃不必要的随身物品能让你获得更灵活的便利性等等;

    原则四: 同一样东西,超过两个以上也要扔掉;

    有时候之所以经常找不到东西,就是因为同样用途的物品有好几个,放置的地方也不固定,还不如只保留一件;

    原则五:将难以舍弃的物品拍成照片;

    有时候,难以舍弃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跟物品相关的回忆,所以可以把难以舍弃的物品拍成照片,这样既保留了回忆,也节省了空间——不过作者自己承认,就连这些照片其实他也很少再去回顾了,所以他正在考虑把这些照片也删除掉;

    原则六:首先要丢的是收纳物品的物品;

    这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做法,收纳物品在帮助我们实现表面整洁的同时,也掩盖了问题,佐佐木典士用“虫子的巢穴”来比喻收纳用品,他认为,只有先舍弃收纳用品,让里面的物品毫无遮拦的暴露出来,才能逼迫人直面问题,真正的减少物品;

    原则七:买一件新物品,舍弃一件旧物品;

    这是一种强制性的让自己拥有物品的总量保持在一定限度之下的方式,也是舍弃的王道;

    原则八:不要因为物品便宜而购买,也不要因为物品免费而收下;

    没有物品是真正免费的,就算一分钱没花,也要占据你的精力来维和和管理,就知道要做到这点其实也不容易;

    原则九:真正必需的物品一定会回来;

    舍弃物品的人总有一种恐惧心理,害怕这件物品以后再也找不回来,但是在这个物品极度充裕的世界上,这种担心其实十分多余,就算是号称绝版的那种物品,也能够通过二手商品网站等方式来找到,只要你肯用心,就一定能找到,所以不用担心永远失去;

    原则十:因为舍弃,所以难忘。

    舍弃不等于忘记,很多时候,恰恰是舍弃的那一刻,人们才对一件物品产生了珍惜的心理,而如果他们把这件物品囤积在自己手里,反而会把它忘记在灰尘之中,从来不去翻拣。

    值得一提的是,极简主义并不是轻视和厌恶物品,极简主义者并不是苦行僧,一个收藏癖和极简主义者甚至可以同时共存在一个人身上,但是这个收藏癖肯定不是什么物品都往家里拿的人,而是真正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而且为什么喜欢的人。比如,乔布斯是一个极简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对于物品有着极高鉴赏力的人,就连最后住院时病人必须戴的口罩,他也挑三拣四,极为挑剔。

    跟大多数只告诉大家要“断舍离”的导师不一样的是,佐佐木典士还提出了15条进阶版的减物法则,这15条不是告诉你如何舍弃,而是在宣扬极简主义的同时,也防止你成为一个“减物癖”,因为一心只计较物品数量的减物癖,跟囤积癖一样,也是一种“病”。

    我们也从这15条进阶版的减物法则中选出十条来吧:

    原则一:令人满足的并不是物品的“数量”

    与其拥有两三个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咖啡杯,还不如拥有一个自己特别喜爱的咖啡杯天天使用,所以减少物品的数量,不一定会降低满意度;

    原则二:将个人服装“制服化”

    “制服化”的意思当然不是穿制服,而是像乔布斯和马克.扎克伯格那样,选择一两套适合自己的衣服天天穿着,不用为选择衣服和追求流行而花费时间——当然,这一条对于讲究穿着并且时不时想追求新形象的人来说可能尤其难做到;

    原则三:拥有很少物品的人往往很有个性

    创造丰富个性的并不是物品,而是“经验”,而极简主义者比起物品更注重经验,经验不像物品一样占据空间,所以佐佐木典士认为,与其把钱花在物品上,还不如花在“经验”和“人”上,多享受旅行、接触大自然,才是最佳的用钱之道;

    原则四:“测试”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一件物品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真的能够舍弃某件物品,那么你可以通过把这件物品藏匿起来,或者借给别人的方式来让自己体验一下“没有”这件物品是什么感受,很多人通过这种测试都发现,原本自己认为根本离不开的某件东西,其实一旦习惯了也毫无感觉;

    原则五:稍微的“不方便”反而让人感到快乐

    我们总是在追求方便,更方便……但是有时候稍微跨越一点障碍反而能让人感觉更幸福;

    原则六:趁健康时整理“生前遗物”

    我们拥有的很多物品,只有自己才清楚它的价值,因为获得这件物品的过程,为获得它而付出的代价,包括关于这件物品的回忆,都是只存放在自己的脑子里,如果自己消失了,物品的附加价值也就消失了,所以这些物品对其他人来说,可能会是一些无价值的破铜烂铁;

    原则七:不要进行“比谁物品少”的竞赛,不要苛责持有物品的人

    有些极简主义者很容易会陷入一种“炫耀自己物品少”和“比谁拥有物品少”的竞赛,如果陷入了这种状态,那么极简主义者跟一个囤积癖也没有本质区别了,因为他们都是在试图通过外在物品来彰显自己的存在,而真正的极简主义者关注的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通过拥有物品少这件事来炫耀自己;

    原则八:“减物癖”和“囤物癖”都是一种病

    减少物品和囤积物品同样都能够带来刺激和快感,都会让人上瘾,所以,如果,你要问自己:“这件物品真的应该舍弃吗,我是不是在为了减少而减少?”

    原则九:极简主义是一种手段,是揭开未来人生的序幕

    减物本身不是目的,减物后要优先考虑的“重要的事”才是目的,如果把极简主义当成目的,那么达成目的之后,等待你的跟物欲被满足之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同样是无尽的空虚感;

    原则十:极简主义没有正确答案

    极简主义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你把该精简的物品都精简掉了,还剩下一台巨大的钢琴,或者还剩下一辆奢华的汽车,那么这仍然说明你找到了你真正需要和喜爱的东西。

    说了那么多如何成为一个极简主义者,那么到底极简主义的生活给佐佐木典士带来了什么呢?如果只是让时间更充裕,让房间更清爽,那似乎也不是一件太值得一提的事情,至少不值得用一本书来长篇大论。

    佐佐木典士自己总结说,极简主义让他的生活焕然一新,因为精简物品的同时也是在精简社交关系,浑浑噩噩、无所适从的时间也减少了,现在的他拥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而且因为不用担心搬家的负担,拥有说走就走的自由,让他更加自信和开朗,身体也更加健康,精神专注度更高,更少跟别人比较,也更加忠于自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极简主义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oy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