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成都的高铁上,我拿出kindle准备看书,耳边传来一个略带咆哮的声音:“你怎么把WiFi关掉了?”,然后又是一阵数落。循着声音望过去,身边的年轻妈妈正拿着手机视频。略带不满,我又低下头继续看书。
没过多久,她又拿出手机视频,开始吼道:“你是不是没写完作业,偷偷看电视?!”紧接着用子弹般的速度隔着屏幕骂人。停了几分钟,她再次打开视频:“你就在客厅吃饭,我看着你吃!吃完饭你在客厅里写作业,我看着你,不要再动摄像头了!”
从她喋喋不休的谩骂中,我推测出的大概故事是:孩子趁着妈妈不在家,偷偷把家里WiFi关了,以为这样子摄像头就没办法监控,自己偷偷看会电视。没想到妈妈发现没有摄像头没有信号了,恼羞成怒质问孩子,最后孩子只能在摄像头下吃饭、写作业。
后来通过这位妈妈应该是跟朋友打电话、倾诉苦水,并反思自己的脾气太火爆,对孩子太苛刻,基本也验证了我的猜测。
我不禁感受到一种恐惧。孩子成长的环境,被监视器禁锢,无时无刻不被置于妈妈的划定的范围里。就好像孙悟空用金箍棒给唐僧画了一个圆圈,只有里面才是被认定的安全区域。
几个世纪以前,边沁提出了全景敞视监狱的概念:不同于以往漆黑看不见天日的监狱,全景敞视监狱把犯人放在能被清晰看到的房间中,相反,狱警处于黑暗中,犯人看不到狱警,但是又时时刻刻不被监视:除了狱警的监视,也有自己的自我审查。
今天一个几十块钱的摄像头就轻松地实现了全景敞视监狱的效果:摄像头在,妈妈的监视就随时可能存在,稍有做的不好,批评就接踵而至。
最新一季的《黑镜》里,也描述了这样一位妈妈。在女儿非常小的时候不小心走丢了。为了不让女儿有任何意外,在女儿的眼睛里植入了一颗摄像头。通过一个Pad上的App,母亲不仅能通过女儿眼睛看到女儿所在的环境,还能屏蔽掉危险的画面,比如上学路上那只咆哮的狗。最终女儿情绪崩溃,用监控自己的Pad砸烂了母亲的头。
我一直是一名技术拥护者,坚定不移地相信技术能让生活更加美好。但是高铁上短短的几分钟,就让我充分认识到之前的认识还是太naive了。我突然明白:技术的发展总是非线性的,有时是突破性革新,但是人的性格、社会观念的变化是线性而缓慢的,而且不一定总是朝着某一个方向进步。一旦技术发展超跃了社会伦理所适应的那个时代,技术就非常容易被用来作恶。
当摄像头从街头巷尾逐渐渗透到家庭,我们剩下的最后一块隐私应该就是自己的大脑了吧,现在通过脑电波知晓人的感情已经不是问题了,希望在破解脑电波密码前人类已经建构出了新的伦理规范,在安全(公共安全&私人安全)与自由之间找到合理界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