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曾经辉煌过。从第一条铁路到第一个国家邮局,从第一部有线电话到第一辆有轨电车,从利顺德到饮冰室,从《大公报》到劝业场,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天津由一个府县城市快速演进为中国推行近代化的北方中心,成为超越北京、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城市。
那时的天津人打的电话就是爱立信的,坐的电梯就是OTIS的,用的香皂就是联合利华的,吃的西餐就是起士林的,坐的叮当作响的电车就是奔驰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0345/a7aa0ea09cd469ae.jpeg)
2018年高考,考生们在雨中步入考场。 (资料片、王晓明摄)
然而,这些在造就了这座城市辉煌的同时,也造就了天津人的守旧、恋家、自闭和平庸。虽然现在天津的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但长期以来,天津与其他沿海大都市相比,并不是特别时尚的城市——它没有原创性的时尚符号,没有领先全国的时尚风潮。
不能说天津人对新鲜事物缺乏热情,但这些新鲜事物即使流行一时,也会很快淹没在“土里土气”的城市镜像之中。
对天津人的一个最为普遍的说法是守旧,或者说是“小富即安”。天津人很少愿意离开家乡,他们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往返几十公里不觉得苦,下了班凑一起闲聊、打牌、喝小酒、听相声……这在习惯了匆匆“往前赶”的上海、北京等城市人眼里,这也许就是不思进取——但天津人自己却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享受生活。
天津人对浓厚的生活气息的留恋让他们特别恋家。天津人很少背井离乡。极个别在外发了财的,也要想方设法落叶归根,混得不怎么样的就更不愿落户他乡了。于是,天津人恋家恋土在全国都出了名。
天津孩子考大学一般是首选本地大学,父母宁愿为孩子选择一个本市的一般院校,也不愿放孩子到外地去上重点院校。即使那些在外地求学的天津孩子,毕业之后也是想方设法回到天津回到家。
天津的孩子,恋着家乡的美食,恋着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恋着家乡的一切。求学不考虑外省,工作不考虑外地,购房也只考虑自己打小长起来的巴掌大的地儿。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果某些天津人的观念仍停留在“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农耕思维里,如果依旧抱残守缺地认定“吃尽穿绝”的天津卫才是风景如画、四季如春的好地方,那就彻底地成了兼具恋家症和自闭症倾向的“自恋狂”了。
长期以来,天津人存在着与大城市不相符的狭隘意识,多少有些“小家子气”。近代天津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位的迅速提升以及来自西洋、东洋的“洋玩意儿”,使得天津人恁地滋生出一种莫名的高傲性格。
然而,当时尚已经成了一种空气,当娱乐已经成为一种营养,当人们对金钱的梦想已经被松绑、释放、加热、沸腾的时候,天津依然未能找到广州那样的酒吧、北京那样的书店、成都那样的茶馆、上海那样的博物馆。
天津有多家古玩城、旧书市,但是却没有类似北京、上海那样的特色民营书店;天津也有酒吧街,但是却没有北京后海、三里屯以及上海衡山道、新天地那样的品味和氛围;天津的早点摊可能是全中国最丰富的早点摊,但是天津餐馆的文化档次和美食水平却乏善可陈。唯一令外地人羡慕不已的,或许就是那些散布在老城一带大街小巷里的相声园子了。
一座城市的文化格调,仅有“逗你玩”的小智慧和小趣味是远远不够的。不是天津人没才华,也不是天津人不开化,而是因为天津人的内敛与封闭意识太根深蒂固。它窒息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种子的滋生与成长。
因为常与北京、上海相提并论,所以天津的名气一直很大。可说起北京或上海,你可能脑子里满是或传统或现代,或大气或时髦的与其相匹配的大都市符号。可提及天津,印象中的城市符号却只是狗不理包子、煎饼果子、十八街麻花等津味小吃,也许还要加上几个传播率极高的天津笑话。
这种多少有些“皱巴”的世俗心态或直觉判断,均缘于一个惨淡的地缘事实,那就是无论文化影响力还是经济辐射力,与其名气相比,天津都太过“局限”和“小气”。
与所在城市共荣辱,如今已经成了中国城市进化史中典型的文化现象。现在的天津正以全方位崛起的姿态,仿佛在一夜之间猛然苏醒。这让渴盼快速发展的天津人万分惊喜,也让世界各地的投资人对这个城市的复兴和崛起充满了无限期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