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之修养【不自欺、不欺仁、无人欺】
无人欺是本事,不欺仁是原则,不自欺是清醒。
我们常说,要活得明白通透,怎么样才算活得明白呢?
一个人只有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才有底气去面对这个世界,才能以真实的自己,而非想象中的自己去生活。
一、不自欺(诚)
从人生价值观上言,“诚心实意”,就是不自欺欺人。自欺者,意不诚;欺人者,心不正。意诚心正,就是修身之自得。不自欺而耻己之欺人,方能真正不欺于人。
从人生方法论上言,欺人者,必自欺;自欺者,意不诚;意不诚,则虚伪;虚伪者,必欺人。要想不自欺于己,就得有“诚心实意”之修为。
诚其心者,就是自谦而不自欺,以远离虚情假意。
一个人对自己认知清晰,不欺骗自己,其实很难。人常常会怀疑别人,但却很少会怀疑自己。
孔子初次参加祭祀典礼,很多规矩都不懂,于是请教身边的人。有人就责备孔子,怎么这么不懂礼。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不懂规矩,不能假装懂,所以要请教,这样才能不出岔子。
对自己诚实,是一种极高明的智慧。真正的明白人,应该坦然的面都自己,但这确实很难。我们都太会“自我安慰”。
明明自己不够优秀,却欺骗自己说是对方有眼无珠。明明自己做错了,却安慰自己如果不是因为那谁,自己就不会这么做。明明是自己不够努力,却抱怨命运不公没有贵人相助。
二、不欺仁(德)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老子《道德经》
意思是明智的人不争辩,仁慈的人不责备,善良的人不点评。此句引申自老子的《道德经》,其意思是智者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或目的而与人争辩,因为其明白争辩很少有意义。仁者不会去指责别人,因为其明白指责不会改变别人,只会伤害别人。善者不会去评判别人,因为其明白一个人的优缺点不是由别人去。
一个人不欺骗自己,才会不欺骗别人。保持内心的真诚,才能不向别人使用狡诈的手段。聪明人常常是人格分裂的,都自己是一套标准,对别人,是另一套标准。
因为一旦人聪明足够了,歪心思就也容易多起来。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聪明人总是过多地讲究技巧和方法,但是最终会发现,以诚相待,才是情商最高的做法。
所以自欺欺人是小聪明,真正明白的人,要做到“不欺人(仁)”,内心坦荡光明,于人于己无愧,无论外界多污浊,我们始终都能保持内心的善良。
三、无人欺(慧)
一个人不自欺,不欺人(仁)那么谁又能欺骗得了你呢?
苏轼一生历经波折,在朝—外放—贬官—还朝—外放—贬官,大起大落,飘零四海。如果他肯自欺,或者肯欺人,他的仕途就不会这么坎坷。
就像他的朋友章惇,欺骗自己说,官场就这样,我也就跟着一起混吧,开始自欺、欺人,于是官途顺畅。
苏轼的不自欺,不欺仁,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真诚。不回避问题,不遮蔽问题,总是和挫折黑暗正面对抗。
这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通达。人生在世,若不自欺,谁没有无法解答的困惑?
他熟读儒释道经典,用自己的思考去解答自己人生中的困惑。最终自由出入儒释道三家,世事洞明,淡然豁达。
人生的通达哪里来?在不断的反省中来,在不断的煎熬里来,在不断的思考里来。
不自欺,不欺仁,是智慧的源头。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骗,谁又能骗了你呢?
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你。人要自立,才能立人,这样才能让别人立你。
王阳明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一切问题都是自身的问题,都是自己内心的问题。
不要管外界的环境如何,只要修好自己的身,守住自己的心,人生自然能得圆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