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谦虚谨慎是一种美德,谨小慎微可能也没错。时常被要求“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致绷着弦无法放松。又见说“与其曲谨,不若疏狂”,我不禁疑惑,身心应怎样收与放?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被教育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唯善操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菜根谭》
豪放不拘与狂妄自大。
欣赏苏轼、辛弃疾、李白等豪放派作家,喜欢他们的诗词作品。甚至隐逸诗人陶渊明,他敢于舍弃荣华富贵,甘心躬耕田园,在我认为也是一种豪放做派,极崇拜佩服他。
生活中我也更愿意接交那些豪爽的性情中人,倾心于那种潇洒的人格魅力。
他们能抓大放小,不拘小节,不会对鸡毛蒜皮的事耿耿于怀,拿得起放得下。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不如凡事都不拘束,放心大胆地去做,至于成败得失听凭天意的安排。”
身心放轻松当然好,不至于活得太累。但如果一味放任自流,是不是变成了随心所欲、狂妄自大。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他们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对普通百姓特别是不如他的人,极其看不上眼。
这样的人有可能是达官显贵,也有可能只是小有成就 ,从而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耀武扬威,有的却可能本身什么都不是,就是这么任性。
宁静安定与枯槁孤寂。
宋代诗人晁补之说:“不如凡事都谨慎小心,兢兢业业地去做,以求使心意达到宁静安定的境地。”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清静为天下正”“静”为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
收束身心,戒骄戒躁,才能修炼“静”的境界。
但过于小心,就是拘谨,缺少活力,没有生机,无法放开手脚施展,又怎么能有所作为。
为人要善于把握自我之身心,在狂妄与孤寂之间,寻求恰如其分的尺度。
把柄这里指事物的关键。需豪放时能豪放,需宁静时能宁静,准确把握事物的关键,才能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人为血肉之躯,不是机器,所以无法设定。收与放都不能太过,全靠自我身心调节的功夫,应收尽收,应放尽放,自在自如,才是人生的高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