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亲节,33岁的小冯过得有些糟心。先是七大姑八大姨一如既往的轮番上演催婚大戏,紧接着就是赶赴父母朋友们安排的各种相亲场子,用她的话讲:这套“催婚组合拳”打下来,我反倒坚定了单身的想法。
小冯今年33岁了,硕士研究生毕业,收入稳定,职场平顺,除了还是单身,她的生活没有任何让人诟病的地方。
“是不是独身主义?或是害怕结婚要承担责任?”一众朋友曾经打趣她。
对此,她坚决否认,“不结婚,从来不是因为不相信爱情或是不想承担家庭的责任,恰恰相反,不结婚或者说不急于结婚正是因为我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为了结婚而结婚,还不如单身。“
环顾四周,和小冯有相似的想法的年轻任不在少数。据民政部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我国超7700万成年人独居。梳理近11年数据发现,我国结婚率2013年为9.9%达到顶峰,随后开始“五连降”,降至2018年的7.3%,为11年最低。而离婚率却持续走高。
“单身化”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已经成为一场蔓延世界的浪潮。日本专业调查网站Research Bank,曾对1200名20岁至49岁的未婚男女进行问卷调查,针对“你想结婚吗?”的提问,多达39.4%的人回答“不想结”。
而在美国,1950年,单身成年人比例不过22%。2014年,已上升至50.2%,首次超过了已婚人数。
为什么我们都不急于结婚了呢?
3
“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传统婚育观念已经成为历史。个人主义的婚育观正在取代旧有的家族主义婚育观。”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
在父母辈的眼中,人生有很多必选项,如同考上大学,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和结婚生子,就像打卡一样,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是每个人必须走的路。
但是,按点打卡的人生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如果婚姻会让我的生活品质下降,我为什么要选择婚姻?”具有高学历的小冯,面对婚后个人需要让位于家庭责任,一直有明确的选择趋向。
这也说明了新一代年轻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与上一辈人的命运截然不同,这一代人由于市场经济和多种价值观的刺激,对于婚姻的选择,往往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在面对婚姻带来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子女教养和家庭琐事的成本激增时,结不结婚,就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而是一个值得权衡的问题。
毕竟世界那么大,人生那么长,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价值绑架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呢?
被奉为独立女性代表的俞飞鸿就解释过,“我不是不婚主义也不是单身主义。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选择,我们完全由自由选择任何一种形式的权力。”
俞飞鸿不结婚并不是不需要家庭生活或感情生活,而是与个人的自由和自我独立空间显然成为他们更关心的选项。
正如她自己所说:“工作不是我的全部,我关心的是我的生活,我的心境,我又没有成长。“
“我们结合的最初,不过是希望结伴而行,双方对彼此都没有过分的要求和占领。”三毛在谈及和荷西在一起的原因时如是说。
婚姻,不是简单的两个人住在一起,所谓结伴而行,不仅是物质共享,更多的是精神同行。
前一阵子在知乎上有个很火的问题,大意是说,嫁错人和一辈子不结婚,哪个更可怕?
婚姻或许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也永远都是两个人的事情。
一段凑合的婚姻,或许不见得坏,但绝对不幸福。
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因为各种舆论裹挟而匆匆找个所谓合适的对象走入婚姻,却过得鸡飞狗跳、悔不当初的朋友。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经营婚姻的能力比起父母辈差远了。当年,有多少人是因为爱情结合的?但感情还不是在平平淡淡和锅碗瓢盆的鸡毛蒜皮中日渐深厚?
但,却很少人看见这种日久生情背后的妥协与无奈,那种精神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其实少之又少,而更残忍的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没有能力抛开婚姻而独自生活而已。
这一方面是经济上的,而更重要的是价值评价体系上的,毕竟那个年代“离婚”比婚姻不幸更为不光彩。
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一代年轻人对待婚姻和家庭的选择比父母成熟很多。
就如同前文中小冯,她并不是选择独身,而是在等待中寻找最适合的那个人,没有爱情的婚姻其实才是不负责的事情。
毕竟人生那么长,如果没有爱情作为支点,和另一个人一起走过生活的风霜雨雪,这实在是件有些困难的事情。
有人说,不结婚就是不负责,光想着自己潇洒过活。
但是人生在世,过得快乐自如难道不是对自己负责任吗?
婚姻与单身都没有错,都是十分美好的事情,但是前提是和你爱的、和爱你的人走到最后,不将就,不委屈,不为了别人而影响自己的选择。
所以,婚姻这件小事,之于每一个人,究竟是无足轻重,还是举重若轻,还得看个人的选择。
但是,我还是希望,不管结不结婚,我们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屏蔽外界的影响,遵从内心的声音,去等待、去选择,那个最适合你的人。
毕竟,人生,那么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