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房龙写的《宽容》,里边写到苏格拉底之死,才有机会第一次更充分了解苏格拉底。
一、苏格拉底与王阳明
人的不可见的良知是(或应该是)万物的最后尺度,塑造我们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我们自己。 ——苏格拉底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很震惊的。在他那个神主导一切的时代,他能独立思考,指导我们行为的准则,并能探索到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更令我震惊的是,他的答案和心师(我的尊称)王阳明的答案竟然殊途同归。王阳明是在深入研究儒释道之后,才探索到人的良知,才应该成为指导我们言行的标准。
心师说“心即理”,真正应该成为指导我们言行的应该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不是神,不是哪个主义,不是哪个权威。我想苏格拉底,可能是西方自由精神的奠基人。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秉持“心即理”作为指导一生言行的准则。
二、苏格拉底要的自由
世界上没有人有这样的权力,告诉另一个人他应该信仰什么,或剥夺他自由思考的权力。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喜欢和遇到的每个人讨论想法,引导人们进行理智的思考,以便他们能更靠近智慧。他自己更是奉行独立自主思考的准则。然而,启发民智,是件凶险的事。王阳明主张人人皆可成为圣人,结果多次有机会回到朝廷中枢,都被皇帝忌惮。
苏格拉底只是一介白衣,他只想有思考和交谈的自由。他说:“人们必须拥有充分的讨论所有问题的机会,并且完全不受官方的干涉。”
愚民,完全不会领他的情;统治者会恨到咬牙切齿。只有勇敢的人,才配拥有自由。
三、苏格拉底选择了死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之时已年逾七旬。他的死,更像是一种羞辱,一种象征意义,一种统治者的宣扬。
在面对敌人组成的审判团,苏格拉底仍然凭借期精湛的口才,为自己辩护,并使得陪审团大多数成员都赞成释放他,只要他放弃争吵、辩护和说句的可怕习惯。
“绝不!”“只要我的良知,只要我心中细小的声音,还在要求我继续向前,并为人们指引通向理智的真理之路,我就应该继续将我的想法告诉我遇到的每个人,不计后果。”——苏格拉底
看到苏格拉底的这句话,我被感动到了。他一定是怀着对众生深沉的爱,才会冒着生命危险,不在乎被误解,不念回报,不厌其烦的去启发民众。以前我觉得,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看到这句话,改变了我的看法,如果着有一颗慈悲心,就要善意的去启发民众,让他们能有机会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