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何所在的公司将要举办一场活动,他在公司年轻一辈中表现较为突出。
领导十分器重,于是将小何内定为这次活动的主持人,希望多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
由于不善表达,又没有舞台主持经验,得知通知后,小何以每天三个以上的电话频率,向我倾诉着他内心恐惧和不安。
这种对即将面对的事情的恐惧情绪,其实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经历过。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 视觉悬崖实验 ”
屋子的地板上有意弄出一个深坑,搭一座玻璃桥,然后让一个小宝宝站在桥的一边,妈妈站在另一边。
实验开始,妈妈拍手让小宝宝过来,正常情况下,只要妈妈叫,小宝宝一定很高兴地挪着小步过去,但在看到用玻璃罩着的 “ 坑 ” 时,小宝宝就怎么都不肯过来了。
小孩子并没有建立完整的认知,也没见过类似的场景,那么在面对可能会出现危险时产生的恐惧情绪的能力,显然是与生俱来的。
||恐惧是我们的生存工具
恐惧其实就像眼睛、耳朵一样,是我们进化出来的一种生存的软工具。
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面对恶劣的天气、随时出没的猛兽等,就需要一种情绪来对冲自己的好奇心,以免将自己和族群陷入危险之中。
在现代,那些曾经对我们的老祖先造成生存威胁的东西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滋生恐惧的场景却变得更加多样了。

||恐惧的基本种类
每一个恐惧情绪背后都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找到它们,才能更有效的化解问题。
1、对未知的恐惧
未知意味着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有可能会带来或心理或身体上的伤害。
受大脑自我保护意识的驱使,通过产生焦虑和恐惧的情绪,从而试图阻止我们将自己陷入“危险”的状态。
2、对残缺的恐惧
很多人在面临任务时,迟迟不愿意开始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结果的残缺的恐惧。
万一我做不好呢?万一被他人拒绝呢?
就连追求“完美主义”也成了他们安慰自己的说辞。
3、对过往受伤经历的恐惧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怕的不是眼前的井绳,是过往被蛇咬的恐惧情绪在当下场景中的映射。
所以真正要解决的是:如何与那段让自己恐惧万分的经历和解。
4、对能力与任务之间的匹配差的恐惧
如果你有丰富的舞台演讲经验,能够对舞台演讲驾轻就熟,那么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演讲时,你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更多的会是兴奋,而非恐惧。
梁宁老师在得到专栏中讲的心理边界,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路上遇到一个霸凌者,如果对方是个大块头,自己明显不是他的对手,你所产生的情绪就是恐惧,否者就是愤怒。
面对一个任务,是恐惧还是兴奋,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能力与任务达成所需要的能力之间的匹配程度。
||如何破除不必要的恐惧情绪
恐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意识,但有些时候则会出现过度保护的状态。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
恐惧是万恶之源。
比如对未知的恐惧,使得我们趋向于活在舒适区,固步自封、自我囚禁、难以进步。
那如何有效的识别,尽可能的避免这种情绪的过度自我保护,所带来的困扰呢?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发明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心理免疫的X光片。
它能帮我们更好的认识自我,识别恐惧等情绪所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而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我们拿前面提到的朋友小何所遇到的问题来做案例,按照心理免疫的X光片的4个层级来进行剖析:
1、希望达到的目标
作为公司新一批的成员,小何付出了很多,才争取到领导的认可和栽培,拥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并获得更大的认可是他现阶段的目标。
所以其实小何内心是渴望这次锻炼机会的。
2、与目标相反的行为
那么又是什么促使他不断推辞这个自己通过努力争取到的机会呢?
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动机。
3、相反行为的潜在好处
这个动机应该就是:对主持期间可能会出现问题的恐惧,认为只要不上台就不会在领导和同事面前“出丑”。
4、内心的重大假设
真正让其恐惧的不是上台主持这件事情,而是背后的内心假设。
小何的内心假设应该就是:如果上台就一定会出问题,一旦出问题就会遭到同事的取笑,领导的的批评和冷落,过往自己花在经营个人品牌上的努力就全都白费了。
其实领导之所以愿意将这么重要的活动主持交给小何,除了想给其锻炼机会之外,更多的是充分考量后对小何的信任和器重。
即使主持的过程中出现一点点的小问题,只要小何尽力了,并不会出现他内心假设的结果。
反而是他现在的一再推迟,没把心思花在积极的准备上,让领导和同事对其略感失望,有失担当。

我们时常面对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恐惧等负面情绪,其实是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的一种体现。
如果能静下心来将问题进行一层层的解析,会发现多数时候只是自己把问题的方向给搞偏了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