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R阅读原文
假设一个好朋友晚上9点给你打电话,那时你正在玩命准备第二天的物理考试。(你已经放弃了经济学课指定的必读材料。)你的朋友想过来待一会儿,你说你还得学习呢。你的朋友再三恳求,你说不行。你的朋友很伤心,问:“难道物理比我还重要吗?“这时,如果你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你就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仅仅在边际的意义是,是这样。“
如果还是止不住这种怨诉,那就告诉你的朋友,让他下学期修一门经济学课,然后接着看你的书。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你朋友和物理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在这个边际上(特定的晚上),花额外的两个小时和你的朋友一起过还是看物理书相比,哪个更值得的问题。
你的朋友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想问题。要么是”我“,要么是“物理”。当你的朋友在你考试前一天晚上给你打电话时,你的选择不是“非朋友即考试”。事实上,当我们被要求做出选择的时候,也很少面临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通常,当我们被要求做出选择时,我们会发现,从我们的境况出发,情况往往是此多彼少或者此少彼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拒绝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想问题。而是注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I
文中作者用一个例子引出了边际选择的概念。乍一看这个词语很多读者应该都会觉得陌生,因为这是一个无法通过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其含义的词语。但如果透过文中案例来分析,就很好理解了。边际选择是指在一定特定条件下的选择。它跟当时的情景状况是很相关的,不是一个黑白对立的关系。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公司加班,好朋友正好这个时候约你。接受吧,工作会拖延。拒绝吧,好像不讲情义。但相信很多人这个时候都会选择拒绝,因为在这个情境下,工作是一件更需要你急切完成的事情。好朋友可以随时约,但工作一旦落下了,第二天可是不好交差的。所以这是一个此多彼少和此少彼多的问题,而不是非此即彼。因为这个问题还没上升到完全的哲学问题:到底是朋友重要还是工作重要。
所以这一定是一个首先自己要完全明白并也有义务让身边人明白的事情。因为只有双方都理解了,才能更好地维系后期两个人的关系,避免两个人相处过程中的冲突。
A1
像我以前就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人,凡事都要分一个高下。不论是朋友,恋人还是家人的相处中,得失心会比较重,经常会喜欢问谁更重要这个问题。比如说男朋友加班不能回家给我做饭时,我就会很不理解得责问他,工作和我比起来就那么重要吗?现在想想,确实没有把情景这层概念认识透。一定情景下的决定不代表永远的决定,也不能反映出真正的地位。
A2
如果以后我们遇到身边人很为难的做了一个决定时,我们一定不要先去想他这个决定有没有影响到自己。以及对他这个决定到底意味着什么妄下定义。我们一定要先搞清楚当下他所位于的处境以及他的顾虑。他眼里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然后再去思索对方的决定,可能就会做到更好理解他的动机,而不是来一场无名误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