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

作者: 胡畅舟 | 来源:发表于2022-04-04 16:44 被阅读0次

    在我们的印象里,大唐王朝之所以走到极盛离不开一个皇帝的功劳,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是他父亲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皇子。那么他面临了怎样的局势呢?他又创立了哪些功绩呢?而大唐也是从他这里由胜转衰的,那么他是怎样让达到了盛世的大唐在短短几年之内沦落到了天下大乱的地步呢?这是个什么样的心理呢?

    首先我们应该先明白李隆基年轻时遭遇了怎样的时代。在那个时候,唐高宗刚刚去世,皇帝李显刚刚上位 ,不到两个月就被废,而在这之后,又一个皇帝被武则天废了。李隆基五岁时,他的父亲被废。然后经历了神龙政变,神龙政变是武氏家族和李唐家族之间的斗争,最终李唐家族获得胜利,李显又当上了皇帝。此时的朝局非常动荡。

    而之所以会导致这样的局势,是因为武则天时代的政权混乱,谁都想在皇位上插一脚,以为自己能当皇帝。所以当李显当上皇帝之后,他的皇后韦后和他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想当皇帝。而李显自身的能力也不行,所以就导致了韦后弄权,安乐公主要求中宗把她立为皇太女,也就是跟太子在一个级别,当中宗死了之后,她就可以继位。而现在真正的太子看不下去这样的乱权,于是他发动政变,但是最终失败。而李隆基也受了牵连。那么李隆基该怎么办呢?他现在其实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就是看着政权一直乱下去,大唐最终走向灭亡。第二种选择就是过小王爷的生活,不管现在的乱世,就算是这样选择,他也可以保证衣食无忧。但是这种生活对于李隆基来说是不行的,李隆基无法甘于过这种堕落,不上进的日子。而李隆基对大唐又有很深的情感,干预这动乱的皇权,并且让他稳定下来,李隆基担起了重任。

    那么既然是这样的,他该怎么办呢?现在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积攒力量,当力量积攒到一定程度之后,他就可以让大唐的皇权稳定下来。他在中间也用了很多方法,比如用历代皇帝都会用的天意,来提高自己的威信,而其中这样的事情就足达19件但是除了天意,还要人意为系,于是他组成了一个小小的政权集团,一直关注朝中的大事,也有了一部分的军事力量,他准备政变。机会很快就来了,安乐公主和韦后杀了皇帝李显,又立了傀儡皇帝李崇茂,在朝中把握大权。而此时,李隆基政变,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他的父亲李旦又坐上皇位。

    那么此时谁应该当太子呢?在确定太子的人选时,本来应该是大哥李成器来当皇帝,但是李成器是个谦谦君子,主动把皇位让了出来,说是谁有能力谁就应该当皇帝,所以就把皇位让给了李隆基。那么当经历了正常的政权变更之后,大唐能否走上正轨呢?其实在我看来,目前还是不能的。因为虽然皇权的交接走上了正轨,但是拥有很大势力的人还是不少,比如太平公主,也就是李隆基的姑姑。他在安乐公主和韦后弄权的时候,就一直在积攒自己的势力,而且为人精明。那么我们现在来梳理一下关系。现在最高的领导人就是唐睿宗李旦,而他的下面掌权的人又有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而李旦本来就不是英主,还有些怕事。是靠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才坐上了皇位。所以不管发生什么大事都和两人商议,这也就导致了大权旁落。而在这段时间,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也一直在努力争取父亲的喜爱,从而获得更多势力,后来,太平公主让李旦更加信任他,而且散播谣言“太子非长,不当立。” 那么李隆基此时该怎么办呢?他运用了三条措施,第一就是用来解决这条谣言,正是李成器前面所说的“以功立储”,表明了自己当太子的道理。第二就是他把他的兄长都从中央调遣出去,以防他们争权。而把自己的小弟弟都留在身边, 当自己团队的成员。而第三条措施就是运用自己手底下的大臣,劝说自己的父亲让自己成为监国,拥有更大权力。于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就一直在互相争权,此时,唐睿宗害怕了,他决定以德避灾,把皇位传给了李隆基。

    而此时李隆基面临的什么问题呢?自从李渊以来,大唐的皇权变迁一直是很乱的,最开始的李世民为夺权发生玄武门之变,然后是武则天上位,外戚争权,还有后面的皇太女掌权。而且现在李隆基虽然当上皇帝,但是李旦的权利还在,而太平公主的势力也在,甚至还拥有兵马。她又以孝子的名声留在李旦身边,谋划重新立李旦为皇帝。后来,太平公主发起政变,李隆基起兵反抗,太平公主兵败,最终死去。

    那么李隆基该怎样治国呢?他从哪里开始呢?修养生息吗?这个不太合理,因为国家并没有建宏大的工业,也没有打大规模的战争 ,所以其实老百姓的生活并不是很苦,而且也没有消耗巨大的财政。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皇权混乱留下来的问题,也就是宫中官员贪腐,风气败坏的情况。所以应该采取的措施是选贤任能和革除弊症。而选贤任能又以宰相为主,那么宰相应该从哪些人里面选呢?很多人都觉得首先便是应该选那些帮助他得权的功臣,而当时功臣也觉得自己会被选。那么是否从中选宰相呢?第一点这些人是肯定有才干的,因为既然能帮助李隆基政变成功,肯定有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多是在乱世中灵活多变的纵横之才。而第二点是他们肯定忠于皇帝,而李隆基如果不封这些功臣, 那么肯定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当然这是优点,而这些人也有缺点,比如他们肯定觉得自己立了大功而骄傲,外排性极强,容不得其他的人在朝中得势,而且往往认为自己的富贵为本来应该得的,自己的功劳这么大 就应该得到这些奖赏,对皇帝缺乏尊重性。而第二个缺点就是他们的才干并不适合于此时,而是适合于在乱世政变迭起的时候。但是现在的大唐真正需要的是治世良才,忠贞之操,精术之士。 于是李隆基把这些功臣外贬至节度使,让他们远离朝廷中心。

    而与此同时,李隆基启用姚崇。那么姚崇是个怎么样的人呢?首先他参加了推翻武则天的活动,这也就意味着他忠于大唐。但是在最终的庆功宴上,他却哭了,哭的很伤心。很多能看清局势的人就提醒他,他哭的意思也就是认为推翻了武则天是件不好的事情,会招来祸患的。但是姚崇却说:推翻武则天是他进仁臣的本分,想让大唐变得更好。但是他仕奉武则天多年,有些不舍,而且很悲痛。这证明他对人也是有情有义的。但是也正因为他的这些眼泪,让他失去了相的位置。

    那么该怎样治国呢?姚崇提出了十件事情,这十件事情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内外之要,大概意思就是说推行仁政,并且不大修工业。而第二个方面就是管好自己身边的人,保证权力在中央,而不会旁落。而第三个方面就是关于君臣之间的事情,君王要对大臣有礼,而大臣要敢于直言,把错误的事儿向君王提出来。第四个方面就是把武则天时代的坏处一一改正,比如防止外戚专权,拒绝宗教等。而当李隆基听到这些方法之后,他马上给予全盘采纳。而在后来,他又给了各个官员很大的底气,让他们尽管展开自己的才能,干更加正确的事情。而后来李隆基又任用了很多贤能的宰相,此时的大唐是君臣同心改革,造就了兴盛的开元盛世。

    其实我认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李隆基是一个非常开明并且拥有远大抱负的人,他善于任用人才,而且也能看清局势,很愿意给予相应的改正方法,此时他完完全全是一个明君。

    而此时李隆基已经当皇帝三十多年了,他又创造了这么大的盛世,而他现在也累了,并不想再干那么多的大事了。那么现在该怎么办呢?他现在出现了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把位置传给太子。而第二种选择是自己接着做皇帝。而他最终选择了第二种,第一是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自己这么大的才能。而第二是因为自己还想当权力的中心,被全天下人所仰视。于是他继续做皇帝。

    那么既然他已经不想在管权,就需要把大权交给一个他放心的人。于是他就把大权交给了李林甫,李林甫这个人不通文墨,但是很有社会经验。为人冷静,注重实际效应。很看重规章制度,也不图虚名。而且很善于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他可以知道李隆基需要什么,给以相应的满足。那么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在皇帝看来,既能处理好政务,又能让自己满意。确实是个不错的人。但是李林甫有一个问题,他的目标是专权,所以排挤一切有才能的人,这也造成了那个很著名的故事野无遗贤。不过李隆基根本顾及不到此处,他认为这样的盛已经不需要他再去操心了,而他现在追求的仅仅是美女和建功立业。在美女的这方面,就是我们都熟知的杨贵妃。他给杨贵妃的花销不计其数。而与此同时,因为这个机会,安禄山有有了权利,并且很得唐玄宗的信任,在慢慢的积攒实力。而在建功立业的方面,因为天下太平,所以俯兵制荒废,而且后突觉的视力突然雄起,那么没有兵马怎么办?李隆基决定花钱招募,首先在内地肯定不方便,还需要到边关去,而且可能会不适应环境。所以直接在边境招兵,包括胡人也招募。那么哪些人当将领呢?肯定是汉人当将领,如果是胡人,那么就是大唐帮助胡人组建了一只全部为胡人的军队,会不会反过来打大唐?这都是不一定的事情。而李隆基为了战争的方便,决定把更多的权利给将领,比如粮草和军权,如果自己把握 那么指挥太不方便,但是又怕将领专权。于是经过他的一番研究,设立了很多节度史。这些人让有才干的大臣来担当,他们有独立的军权,财政权和行政权,把节度使都设在了边境。可是这样就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但是这并不影响此方法的效果,在这个时期 唐朝的疆域扩展极快。

    但是此时李林甫又建议节度使全部由胡人担任,听起来好像很荒唐的一个想法。但是李林甫却有自己的理由,第一是因为胡人很善于打仗,不怕死,那么也就可以领导军队出生入死。而第二是因为原来他们的地位低下,这样一来就更加会对李隆基忠心。从当时的角度来讲,这两个原因的确可以欣然的同意了。于是唐玄宗同意了。而这就造成了一个很致命的问题,胡人掌握了大权。

    而此时唐玄宗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时各种的开销都不够了,而且朝野上下大小官员腐败成风。那么这该如何是好?李隆基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就是开源,找到更好的挣钱的方法,比如从官员的手里拿到钱。但是此时这样的风气已经形成,如果这样 那恐怕朝野上下就垮了。而第二种开源就是从老百姓的手里拿。在节流方面是可以节约开支的,可是唐玄宗没有照做,他继续剥削老百姓的钱。 而为了钱,李隆基任命会剥削老百姓钱的杨贵妃的亲戚杨国忠当宰相,他没有才能,但是却让国库充盈,老百姓的身上都没钱。这也就是一句著名的诗中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而此时因为杨国忠没有能力压制安禄山,所以为了自己的权利,说安禄山造反,而安禄山现在已经积攒了一定的实力,觉得现在的形式对他不利,于是以20万大兵在范阳起兵,真正的造反。

    那么李隆基应该怎样面对呢?肯定是积极组织防御,而此时李隆基防御是很有优势的,有潼关和黄河两道天险,但是因为李隆基的用人错误,以及他的兵力的差,最终导致长安马上就要攻破,而此时他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守卫长安,但是很明显这对他本人来说是很危险的,但是可以给他的部下以及兵士们很多的勇气。而第二种选择就是逃跑,对于自己是有利的。而如果现在李隆基只有20岁,那么他一定会选择死守长安,可是他如今已经没有20岁的勇气了,于是悄悄的逃跑,跑到了四川。而李隆基逃难的路也不顺,在逃难的路上杀死了杨贵妃和杨国忠。而后来他的太子也不甘只跟着他逃跑,于是去了灵武,决定再做些努力,整治大唐的局面。而最终,他的太子也终于又重新把大唐统一了起来。李隆基也在来到四川不久之后,忧郁而死。

    李隆基创造的大唐盛世确实值得让人惊叹,而他也算是历史上中国的一个顶峰。但是为何他会在走向顶峰之后盛极而衰呢?我认为他最开始的错误就是从他不想把皇位传给太子开始,他还想要拥有手握权力的感觉,可是却不想再干任何事情。那么我们只能说这是人的本性,他并没有克制住,这是他错误的开始。而当他做完巨大的工业之后,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人拥有的心理。当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完美的事情之后,花费了自己巨大的努力,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最终成功了。除非拥有巨大的毅力,我们才会继续坚持干这些事情,否则总是会懒,觉得自己应该放松,休息一下了。而李隆基拥有的就是这样的心理,更何况他是一个国家的帝王,想要休息,想要懒,又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想要迎合他的意愿,不劝他觉醒的又有多少人呢?我想是无数人。所以,之所以盛极而衰,李隆基的心理是我们没办法躲避的一个心理。而在我看来,除非他在青年的时候拥有更多的修养以及更强的自制力,否则现在的命运是无法避免的,如果无法克制住自己,让自己继续经经业业的治国,那么最后的结局只能如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玄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bc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