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灭"太平公主”,集权于己。
铲除韦氏的当天,少帝重茂以临淄王隆基为平王,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万骑,并迎相王入辅少帝。
3天后,太平公主传少帝命,让位于相王。隆基生父再复帝位,为睿宗。平王隆基为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入宰相班子),大哥成器、二哥成义分别为左、右卫大将军,四弟隆范、五弟隆业分别为左、右羽林大将军。数日后,以平王隆基有大功,立为皇太子。七月,改年号为景云。中宗、睿宗是亲兄弟,睿宗是以"皇太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又成为动乱的借口。
先前被韦后发往均州的次子重福,已决定调任集州刺史。有个叫张灵均的人对重福说:"大王地居嫡长,自合继为天子。相王虽有讨平韦氏功,安可越次而居大位。"
李重福在张灵均、郑愔等人鼓动下,顿生觊觎之心,派家臣王道先赴东都"潜募勇敢之士"。重福到达后,王道便带领所募亡命之徒直取左、右屯营兵,并裹胁了不少不明真相的人。但因洛州司马崔日知先已略闻风声,左、右屯营不为所动。东都留守又出兵搜逼,重福投河自尽。一次小小的谋夺帝位的兵变,很快就平息了。
然而,对于皇帝位置的争夺,从来不会在那深宫墙围里止歇,自古道皇权利弊共存与社稷的发展脉络相连接,皇权稳固则国力兴盛皇权旁落则国力衰微无不出左右。
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后,睿宗立即召拜姚元之、宋璟入朝为相。姚、宋二相"协心革中宗弊政",当时普遍认为"复有贞观、永徽之风"但事实上是皇太子隆基的姑母太平公主,在"诛二张,灭韦氏"的政争中都起过重要的决定作用,因而睿宗常常与这唯一一位亲妹妹"图议大政"。太平公主若是未入朝,睿宗便命宰相到公主府去请示。
每逢宰相奏事,睿宗总要问是否"与太平议",然后再可否。结果是:"公主所欲,上(睿宗)无不听。
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即从朝廷的三省长官以下的绝大多数官员都站在太平公主一方对身为皇太子的李隆基造成不小压力)。
睿宗的这种"归妹怙权"(将皇权旁落于太平公主是不明智的做法),与太子隆基、姚宋二相的"革中宗弊政、复贞观之风"显然势不两立!于是,太平公主开始散布流言:"皇太子非长,不当立。"(即皇太子李隆基不是陛下的嫡长子按祖制不应当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正是利用祖制在向才当了三个多月的皇太子李隆基发难)。
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正月,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结为朋党,欲"引(韦)安石预其事",韦安石反而劝谏睿宗"无信谗言以致惑"。暗中拉拢不成,太平公主竟乘辇亲自到通中书省的必经之路光范门,公开要宰相们"易置东宫"。众皆失色,唯宋璟当面抗争,使公主无言对答。
在姚元之、宋璟、张说、郭元振以及韦安石等的支持下,经过一系列努力,睿宗采纳了姚、宋的三点建议:
其一,将睿宗长子成器、高宗长孙守礼两个容易被利用来在太子问题上作文章的人物调离京师。
其二,将掌握左、右羽林军的两个弟弟调任太子左、右卫率,巩固东宫的实力。
其三,将太平公主及其丈夫武攸暨安置于蒲州(今山西永济)。紧接着,宣布太子监国。至此,太平公主"怙权"受到一定遏制,太子隆基初次挫败姑母的废黜阴谋。
当太平公主探知三点建议出自姚、宋密谋,便大加责难太子。太子隆基对姑母的权势尚存惧心,赶忙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上奏表示:姚、宋"离间骨肉,请加罪黜"。
经过朝议,睿宗决定采纳太子隆基的建议外贬姚为申州刺史、宋为楚州刺史。两天后,成器、守礼调任刺史之命也取消了。然而,太平公主仍然安置蒲州,隆范、隆业两兄弟仍然为左、右卫率"以事太子"。睿宗的这一平衡姑侄权势之争的做法,不仅没有使矛盾缓和,反倒愈演愈烈。"素怀淡泊"的睿宗,面对亲妹妹与亲儿子的激烈争夺,束手无策。
在安置公主蒲州后不到两个月,睿宗在紫辰殿召集三品以上的皇室大臣商议,"欲传位太子,何如?"宗正寺的大宗正认为此时传位太子不妥,恐引灾变"。但睿宗并不十分认可。
几天后,睿宗下制:"政事皆取皇太子处分。"这更加惹起太平公主及附从于她的一干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以至逼得太子隆基不得不表示"让位"于大哥成器,请召回姑母。睿宗为了使朝政稳定仍然在亲儿子与亲妹妹之间搞平衡力保“斗而不破”的局面:为维护儿子太子的地位,"不许"让位;为袒护妹妹的利益,"许"其返还京师。
太平公主自蒲州回到长安,更加紧了营私、结党、排除异己的活动,再度出现"归妹怙权"的局面。窦怀贞、崔湜、岑羲(岑长倩内侄)等,陆续被提升为相。窦怀贞为侍中后,"每退朝,必诣太平公主第。"崔湜"私侍"公主,公主欲引以为相,睿宗不用,"公主涕泣以请,乃从之"。而支持太子隆基的韦安石、郭元振、张说等,则一并罢去相职,史称"皆太平公主之志也"。
睿宗延和元年(公元712年)七月,长安西边天空出现彗星,太平公主及其党趁机唆使安插在钦天监的官员向睿宗报告:"据玄象,帝座及前星有灾,皇太子合作天子,不合更居东宫矣。"
太平公主试图以天象异变挑拨睿宗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制造太子想要篡夺皇位的流言。不料睿宗早有此意,立即表示:"传德避灾,吾意决矣。"太平一党弄巧成拙,急忙"力谏不可"。睿宗以中宗为例,告诫太平公主,并下制令太子隆基即皇帝位。太平公主阻止不了"传位",便劝睿宗"虽传位,犹宜自总大政",企图架空小皇帝。睿宗又是折衷之道,达成妥协。一面断然传位,一面又对太子说:"朕虽传位,岂忘国家!其军国大事,当兼省之。"八月,太子隆基即位,是为玄宗,尊睿宗为太上皇。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决于上皇,余皆决于皇帝。随即,改年号为"先天"。
玄宗继位,丝毫没有能够改变太平公主的"怙权"。相反,倒是"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以至"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交待一句,当时"宰相有七"不错,当以"四出其门"较为确切。他们是:窦怀贞、崔湜、岑羲、萧至忠。此外,依附太平公主的还有: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鹰福、鸿胪寺卿唐晙,以及西明寺僧慧范等。其中,薛稷是东宫属官,却倒向太平公主一边。新兴王李晋,也是"甚有威名"的。尤其是禁军将领"常元楷、李慈掌禁兵,常私谒公主。"宫人元氏,也为崔湜收买,在玄宗服用的"赤箭粉"中放毒药,欲置玄宗于死地。决胜的时刻终于逼近了。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太平公主一党密谋"废立",决定:初四,由常元楷、李慈率羽林军突入玄宗议政的武德殿,窦怀贞、萧至忠、岑羲以宰相身份在南衙举兵响应。宰相魏知古得知这一密谋,"预奏其兆"。玄宗立即会知隆范、隆业两个弟弟以及宰相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决定抢先动手。在此之前,荆州长史崔日用入朝奏事,已经向玄宗提出"先定北军,后收逆党"的宫闱战的具体策略。
初三这天,玄宗李隆基与龙武将军王毛仲等取闲厩马及卫兵300余人,出武德殿,入虔化门,召常元楷、李慈,当即斩首,实现了"先定北军"这一计划。"次收逆党"也很顺利,在朝堂、内客省分别捉拿了宰相萧至忠、岑羲与李猷、贾鹰福,皆斩之。窦怀贞闻变外逃,自缢而死,追戮其尸。七月四日,太上皇颁布诏命:"朕将高居无为,自今后军国刑政一事以上,并取皇帝处分。"太平公主逃入山寺,过了3天又回来,赐死于太平公主府邸。"穷治公主枝党",一直延续到年底。
十一月,玄宗加尊号为"开元神武皇帝"。十二月初一,改年号为"开元"。从此,唐朝才进入"开元之治"的新时期。
唐玄宗 (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