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听到父母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蛮聪明,可是就是懒惰,没有毅力,稍微遇到点困难就放弃......甚至见过有的父母,咬牙切齿地教训孩子:不就那么点东西吗?咬紧牙关,拼命去做,不就搞定了吗?还是没有毅力的问题!
说实话,在父母的嘴里,90%的孩子的90%的学习问题,似乎都可以归结到毅力。
可是毅力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究竟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毅力?为什么一个孩子的毅力对他的学习有这么重要的作用?……
围绕毅力的很多问题,似乎我们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所以,我们抱怨了很多,但对孩子的帮助却有限。一起深挖一下关于“毅力”的那些事。
首先,为什么毅力的培养对学习如此重要?
有的孩子的毅力是天生的,一出娘胎就有,天生的狠角色,不是对人狠,是对自己狠。不能不承认,人与人,先天是存在差异的。好在这样的孩子并不多,寥寥无几。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毅力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出来的。其实家长开始揪心孩子的毅力,一般都是在孩子上了学之后。上学之前,我们通常更关注的是孩子的聪明:“宝宝好聪明!”“宝宝好棒,一个人就能搞定!”都是在夸孩子的能力和智力。但从孩子上学开始,我们发现,单纯的智力问题是解决不了学习的。因为你再聪明,也不会聪明到过目不忘,看一遍就记一生。很多知识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而这个时候,孩子毅力的短板就首先显现出来了。因为重复是一件单调乏味的事情,孩子很快就会腻烦。但是重复得不够,就实现不了对知识的纯熟掌握,更别提运用了。所以很多孩子平时表现很好,老师夸,同学羡慕,但是一考试就不灵光。因为聪明嘛,所以,在某个点上的反应会很快,但毅力缺乏,所以,不愿意在知识上做进一步的深耕,所以空有一个漂亮架子,但没有实质。而考试是对你平时工作实打实的考察,它不关心你在某一节课上的表现,某一个瞬间的灵光一现,关注的是你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段内,有没有扎扎实实地去做基础工作,有没有对知识进行更深一层次的联系和揣摩。尤其是到了后期,随着知识难度的加大,知识量的提升,需要孩子在思维的强度上有更多付出的时候,毅力不足的孩子一定会落后。
为什么?因为人性是好逸恶劳的。而在人类所有的付出中,其实智力付出是最难的。
思考问题是很费人的一件事,也是一件很苦的差事。
而我们所学的知识中,无论以数学为代表的理科,还是以识记为基础的文科,其实,学到最后,考察的最终都是你的思考能力。
你有没有动脑筋,有没有动脑筋动到一定的强度上,有没有以一种正确的路径去思考问题。这才是对一个孩子真正的考验。
所以我会跟父母讲:孩子思维的强度没有上去。不但要思考了,还要达到一定的强度,知识才能内化到你的心里,你才能自如地运用它来解决问题。否则就是夹生饭。
所以,知识难度不高的时候,需要的是体力上的付出,考验的是一个孩子能不能持之以恒不断在细节上打磨的毅力;但当知识难度上去的时候,需要的是孩子体力付出背后的智力投入的强度,最终考验的还是孩子的毅力。
所以,要想学习好,是绝对离不开一个孩子的毅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