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作者铺垫了介绍了文章或演说的三大要素,论题、理由、结论以及一些需要斟酌的用词。那么一个观点、一个文章是不是具备了这些就足够,例如写的一些非常漂亮的文章是不是就能打动我们呢?答案当然还是否定的。我们一定要记着: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要接纳各种观点,理性评判这些观点,最后形成完善的观点或行动方案。
这节,我们介绍一个写作或演讲的重要要素,即,作者的价值观,这也是本书中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章节。人说见字如见人,我认为,研究过这节后,我们以后必须要掌握的一个技能,就是能从一篇文章或一个观点判断出作者的为人。毕竟,研究人确实是很好玩的事情。
为什么要寻找价值观假设?
所有的论证中,作者旁征博引让你看到的论述过程,都是理性带动的,包括作者,包括受众,都会不自知的自动忽略一些感性的东西。那个东西是什么?让我们想一个工作中的例子:
国企管理者应推行绩效工时等管理手段,下达十分严谨仔细的绩效履职积分条约。很显然,人们并不会在没有约束下积极主动地工作。因此管理层必须采取行动。如果不采取类似的绩效考核办法,我们怎么能期待企业有所进步?
这个论证确实是我们身边存在的实例,我们也认为是必须要做的。产生此观点的人认为国企效率低下都是管理主观能动缺失造成的。但是,假如我们从论证的角度,看看其中问题的话,有什么不妥呢?想想看,如果拉低国企工作效率的症结是员工自身的问题或历史遗留的问题或工作流程的欠缺,而不是管理层缺少制度考核的责任?如果这么看的话,以上的论证就比较片面了。提高国企工作效率,绩效考核只是作为一个工具,那么其他更主要的工作流程方面、历史遗留问题、社会责任方面有没有考虑呢?
写出这个观点的作者,文中隐藏的一个想法就是一种价值观(当下的集体责任)要比另一种(遗留的历史个人责任)更为可取。这就是作者或受众,会不自觉忽略的那个感性的东西。
很多种观点,并不是说谁对谁错,我们只能不断地挖出作者的既定的想法,将其价值观与整个论证过程粘合起来,才能更加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如果没有找到那个隐藏的价值观,我们真的只会随作者思路进行,不知不觉就相信他。
我们将这些没说出来的想法,叫做假设,假设具有如下特征:1、隐藏或没有明说的。2、作者认为理所应当的。3、对结论有较大影响的。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而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一个人的价值观,我们知道,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从而指导人的言行。那么,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势必会在某种观点上造成价值观冲突。价值观倾向,就是认为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一旦作者选择了价值观倾向,就会对他的论证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他捍卫这一结论的方式。这些对于价值观倾向没有明说,但由此因起的论证作用,就是价值观假设。
但是价值观假设有些时候会随情境发生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支撑可能只能在一个度下维持。比如很多人都会认为自由选择比集体幸福重要,但当一个集体产生很大的危机时,就有可能转变自己的价值观。
不管怎么说,只有找到这个隐藏的价值观假设,我们才能更好的阅读材料,更优秀地评价论证。
几种典型的价值观冲突:
1、忠诚VS诚实 该不该告诉领导同事工作干砸
2、竞争VS合作 你是否支持绩效考核
3、媒体自由VS国家安全
4、秩序VS言论自由
5、理性VS冲动
怎么去寻找价值观假设?
调查一下作者的背景。作者代表谁说话?保护什么利益?追寻什么利益?其中要注意的是,不是一个人身为某一团体的成员就会替团体说话。比如很多公司的员工并不会对其效力的公司说好话。
对比和类比。找找相似的价值观,找找冲突的价值观。主要是形成一个提问的习惯。
将论证产后的影响作为重要线索。比如有人声称根本就不该建核电厂,因为核电厂那些危险的核废料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这句话论证的重点是不建核电厂就对环境带来好处,作者价值观即是重视公共健康或环境保护。如果将论证变成建核电厂会减少我们的供电压力,那么他就是重视经济发展,重视效率而大于环境保护。
反串。这是作者经常强调的词,即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我们可以充当作者的角色,也可以充当受众的角色,站在不同立场思考论证流程。
不要着急。不要人云亦云,或同意作者观点后就停止分析,要问问自己作者强调什么而放弃什么。
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假设的好处
可以以人为角度看问题,可以以更包容的心态接纳别人,可以更多的考虑对方的论证。在辩论时,能较好地迈出第一步。
怎么去应用
1、要问清楚作者为什么持有这种价值观假设。
2、与价值观取向相结合的论证,必须至少有一个理由。
3、要探清,持有价值观假设的人,他对自己价值观的或是理由的具体描述性假设。描述性假设,就是通过价值观展现,去支持理由,最终完成结论的具象话的一种阐述。
4、记得自己始终是人,不是电脑和机器,不要否定价值观和描述性假设。价值观和描述假设是我们写作说话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学会提问,是为了更好地找出那些假设,找出自己或别人话术中背后的逻辑、思维,丰富我们的思考,更公平、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写好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