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引用MBA智库百科所言:网络社交就是个人成为互联网的主体,具体地说,未来每一个人,除了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在网络上都有一个自己的代表,在网络上能够体现你的个性、你的思想、你的各种信息,同时也可以随时与你沟通交流,每一个人都成为互联网的一个节点。这意味着,你在网络上的形象就是现实世界里的你的代表,它将直接影响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对你的判断。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卡伦·霍妮把人格构造组织划分为“真我”、“实我”、“理想化自我”。
“真我”即个人所具有的天 赋潜能中的一部分,是一个人真正的生命中心;
“实我”则为“真我”受环境的熏陶历练,所表现出的状况之综合,它是实际的,是现实的;
“理想自我”,乃是经由理想以及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建立的一种理想化形象,因此对个人而言,它是绝对完美的,必是生活的最高标准。
而人设就是“理想自我”的一种典型体现,它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最高期待与最高幸福。引用卡伦·霍妮的话:“它渗入了他的渴望、他的目标、他的生活以及他与别人的关系。”朋友圈无疑就是一个呈现“理想自我”的平台。
健康的“理想自我”无疑对人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它督促着他为实现伟大理想开疆拓土。但如果只把“理想自我”存于脑海里,只在心里暗暗描摹,最终只会使它模糊不清,因为人往往容易被事物表面的变动惹得心绪波澜,自己真正的渴求也就容易被世俗轻易的影响。所以唯有将它一步步具象化,我们才能真正踏上塑造优秀自我的道路。
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借人物之口评价这个时代:“各种东西将失去百分之九十的意义而变得轻飘飘。”现在的时代,正在“以轻浮对抗悲剧”。轻浮无疑是最简单的真实,也是无意义的真实。昆德拉所忧虑的时代之轻,其中就包含着对此的警惕:悲剧时代已经过去,轻浮时代已经到了。悲剧的内核是理想,是高于真实、现实的追求,人设就是。
“理想自我”有时就像是演戏,事实上大部分“理想自我”的人设其实都是演戏,正如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里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大剧院,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表演,用一些策略在修饰自己的形象,从而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即便一个人独处,也仍旧扮演着「法律、道德、学识、deadline」规训着的你。
社交网络的每一次状态发布,也都是一次选择性的形象输出,力图在朋友圈、微博、Instagram 上塑造让别人喜欢的、保持一致的人设。
人设类似于卖命演戏,可是这类卖命表演的本身并不讨好,在《Facebook引发嫉妒心理:用户生活满意度的潜在威胁》报告中,研究者指出: 社交网络引发的嫉妒心理无所不在,会降低用户的生活满意度。被动浏览会让人产生反感,用户主要是在嫉妒别人的幸福生活、度假方式和社交活动。三分之一的人在浏览Facebook后感觉心情更糟,对生活更加不满;而那些只是浏览却没有上传任何信息的人受到的负面影响最深。
人设是自我认同的方式,不论这人设是真正的内心向往,还是外在的矫饰而已,总牵连着言行举止的呈现。从这个意义来说,人设是前台的表达——这是人设的空间意涵。
从时间来看,某一人的人设依赖观者的反馈,后者的回应成为对前者的刺激,引发了其下一步的行动。在时间的绵延或事件的连锁中,为人设的投入弥增,维持它的精力越多,人设崩塌的代价也愈大,更叫人难以承受。职是之故,人设乃为束缚,不如抛掉人设,走向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