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性
和朋友聊天,说起“目标”,发现一个问题。目标常有,但能够成功做到的却不多,为什么呢?
目标是心里的一个向往。目标通常有很多个,特别是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有工作有家庭,还有些希望和梦想。除了眼前的柴米油盐,还特别向往着诗和远方。可是时间总是不够用。
眼前最希望、最需要做到的事情,努力去做到,这更像是“达到目的”。这种目的性一般就只对应一件事,而且更容易心无旁骛地去做。
其实也就是常说的“聚焦”。“聚焦”的道理心里都很明白,但放到实际行动上面,做不做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说是“目的性”,把当下要做的事情努力做好,达到预期,似乎更容易些。然后一件事一件事的去做到,目标不就是这样达成的么?只不过是从心里换了种概念。
读书与写作
读了李碧华的短篇小说《胭脂扣》、《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川岛芳子》。这三篇都有拍成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胭脂扣》了,其余两个应该也看过的,只是时间过去太久可能不记得太多了。
读小说与看电影不一样,情节人物是差不多的,但电影更多的是看,小说更多的是体会。电影主要是靠演员和导演的表现技术,而小说是要根据作者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和领悟。
看完小说就很想再去看一看电影,想看看在不同的表现手法之下我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现在多读经典的小说作品,其实也是想要给自己增加些写故事的“功力”。不过,好作品很容易让我沉迷,一部看完忍不住地要开始读下一部,连读书感悟都懒得写。相对于“读”来说,“写”是更难的事。
只是写感悟,又不是要自己写个故事,有那么难吗?是住在心里叫做“逃避”的那个小人儿在做怪。它一边逃跑一边拿着“勤奋”做盾牌,说着:“你看你多勤奋呀,为了写出好故事这么勤快地读小说。”
读小说是学习,也是享受。写感悟就只有学习,相比之下,当然是只读不写更舒服。
上个月写的那个故事到现在也没完结。不仅没写完,其实这个星期根本就没动过笔,除了读过这几个短篇,我也不知道这个星期我究竟还干了些啥。
哦,对了,还有读《唐诗百话》。这是共读的书本,不仅要读还要完成导师们制订的作业,读这本书很痛苦,因为有好多字不认识。读了那么多年书,读起它来还是要一边读一边百度。上次读《诗经》也是这样,太多字不认识就放下了,如果不是在共读,我想肯定也是没信心再读下去。
下周安排
拆两本书。就这。
拆已经读过的书,省去了第一遍阅读。不知道拆不拆得好。不过目的是“拆”,不是“好”。拆了就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