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窗外雨声绵绵,夜深寂静,《路桥人,和他的妻子》读了一遍又一遍,几乎都快要背诵熟啦。
这几年,写职场的文字不少,但大多数都书写办公室的白领,写基层一线文章却寥寥无几。
也许是经历城市的喧嚣,或者见惯了办公室职场的起伏。而反映基层一线,触动心灵感动的文章则成为我这样一群务工族得一种渴望?
而《路桥人,和她的妻子》的出现,让我再一次看到了荒山野外的工程人,他们游走“江湖”,居无定所,与家割舍,同爱分离。
文中的作者一紫,为了与爱人的陪伴,亲历了同刘先生跋山涉水,漂无居所,飞沙走石,机器轰鸣,与世隔绝,在坚守八年的工地“抗战”后,最后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不得不和刘先生选择了两地分离。
分离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暂时分离是为了日后更好相聚。
【2】
认识一紫,是通过齐齐老师的一堂写作分享课。她是那期的分享点评嘉宾,当得知她是陕西人时,我心中荡起了一份意外的喜悦,在茫茫的文字世界,真没想到会因一份追求,在千里他乡外认识一位自己的老乡。而且是一位嘉宾级老乡。
我点开了她的头像,申请添加好友,很快验证通过啦!
从聊天中得知,原来我们同属一个市中的不同县,不过距离不算愿,约两小时的路程吧。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没敢给她发微信,作为分享嘉宾的她,我猜想她平时定很忙,不想因为些碎小的问题和闲谈打扰了她规矩的生活。
当你把一个人作为偶像的时候,你宁在一旁默默关注,也不忍心打扰。你会随她的笑而笑,随她的哀怒而一旁默默安慰。
直到有一天,从齐齐老师的朋友圈看到她从大老远的陕西跑到合肥参加文友相会,这一次我才识得她的“庐山真面目”。
紫色的女子,看似瘦弱却动艳盛开,一紫,这就是传说中的一紫,这就是通过《路上人,和他的妻子》而闻名的陕西女子一紫。
当晚,我在一篇《合肥文友相会,我之畅想》中提到了她,她也就是通过这篇文章对我有了份印象,只知道有位老乡,却有几分模糊。
次日的晌午,我们又以老乡的身份微信寒暄了几句,这一次算是对先前介绍的一份加深。
微信招呼中,我不称她老师,她也不称我学生,我们互称老乡,这样大家更显亲切,更随和。
认真读她的文章,是在识得了她的“庐山真面目”后。
我读了她的《路桥人,和他的妻子》。
读了《工地,它糟透了,你却离不开》。
读了《农村孩子的诗和远方,从麦田出发》……。
一篇篇,一句句,时而带我穿梭飞沙走砾的施工现场,时而带我来到离别的车站,时而让我回归童年的麦田,时而感触着工程人的辛劳与无奈。
这一篇篇来自一线的经历体验,让人触动心扉。
读而身临其境,思而人在其中。
【3】
即使到今天,没啥特别的事我不乱发微信于她,因为知道她比较忙,也从一些方面晓得她经常熬夜,睡眠不足,能给她安静的时候给她份安静,也是对她的一份爱护。
我的文章算是较差的,要么是个人的观点太少,要么就是该突出的重点写的肤浅,要么就是文字缺乏深度。
可即便这样,在她想起的时候对我还是挺有照顾,她不仅把我带进了她的写作交流群,还帮我进行文字“治疗”。
端午节前后,我写了篇《奋斗了多年,我们依然是个穷人》,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她熬夜到凌晨,端午节晚上即使她困的不行,可她还是坚持着帮助我把文章的不足指了出来。
我为之她的信守诺言感动,也为之她为我的文字“治疗”而感动,自3月份码字以来,我是第一次收到有人如此真诚的点评。
虽然我“的”,“得”,“地”用的不恰当,但她能从一个“别字”、“错字”、标点去进行点评,可谓心之细腻,意之良苦。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促使你成长的恰恰是那些不中听的话。
【4】
我佩服她的文功,也羡慕她的笔墨,可她却说自己刚开始写的时候文章也很烂,我知道这是她的谦逊,她是不想让一个在成长的小白因挫而折。
文字给了我信仰,文字让我认识了一紫,齐齐,蒋老师等一群文字路上的大伽精英。
借习主席一句话:“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民族有力量。”
因为信仰,我会一路坚持。
因为崇拜,我将锲而不舍。
我喜欢朴实而触动心灵的文章,而她的文字总能涌入心扉,发生同振共鸣。
她虽不日日更文,却篇篇堪称经典。
她虽不是篇篇爆文,却句句富有深度哲味。
她虽不是收费老师,却比收费老师对学生还用心。
这就是一紫,传说中的陕西女子,因《路桥人,和他的妻子》而闻名的一紫。
祝她的一紫江湖能叱诧风云。
祝她的紫宝姊妹遍布大天下。
网友评论
这月会有北大毕业 高考满分作文者 来齐悦梦想社群分享
您推荐的全是精英,感恩遇见!
谢谢你的认可。非常感动!
她用手下的笔把《工地,它糟透了,但你离不开》写的如此的现实。
她的《农村孩子的诗和远方,从麦田出发》能把70后,80后的你带回大关中的麦忙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