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耳闻“金陵十三钗”这几个字,我还处在沉浸于言情小说不知天高地厚的豆蔻年华。宿舍里的女孩子谈起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描述着与父母一道看电影的尴尬场景时,是有一些难以启齿的情愫藏在其中的。当时默默听着的我隐约觉得,于我而言,它应当是不合时宜的,或者可以说,它几乎是以一部“禁片”的形式留存在我的记忆里的。
直到多年后,随着高考的浪潮,我被命运阴差阳错地推搡到南京。浦口、新街口、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秦淮河、古城墙、雾气、白雪纷扬……有一天仿佛是记忆突然被这座现代气息浓重偏偏又是古韵芬芳的城市重击,“金陵十三钗”在沉睡了多年之后,第一次以完整的五个字的姿态苏醒、活跃过来。抱着一探究竟的心态,我点开了电影《金陵十三钗》。我必须忏悔,在键盘上敲下“金陵十三钗”这五个字时,我是端着一副看戏的姿态的,然而随着电影开场、情节推进,我的心情越发沉重了起来,甚至演变到后来,眼前模糊到似乎已然成为一个弱视者,摘掉眼镜手往脸上一抹,才发现不知何时已满脸是泪了。
当然,我今天在这里并不是要说张艺谋的这一部电影,而是想谈谈,在二刷影片之后,在被所呈现的场景再次震撼起了满胳膊的鸡皮疙瘩后,在躲在宿舍哭过一场后,我所翻阅的电影的改编原著,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
与电影不同,小说以被拯救的女孩之一书娟的外甥女为讲述者,以书娟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八十一年前日军侵占南京后,短短十来天之内,发生在这所古城的,关于不同国籍、不同身份,关于情也关于爱,关于人性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南京的末日恰逢书娟的初潮与她照面,她由此懵懂地懂得一些东西,但对于这总该到来的事物,她是羞耻而又抗拒的。那天是个好天气,睡梦中的同学们梦里仍是和平年代。也是那一天,被女孩们和神父万般不屑鄙夷的秦淮河女人们强行闯进了他们原本纯洁高贵的生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节奏与轨迹。
日复一日难捱的生活是以他们所处的美国教堂为载体展开的,作者不遗余力地描写秦淮河女人与教堂人的冲突,写暂脱虎口的军人们在教堂内的歌舞与决绝,写教堂职员怎样地试图保护他人又是怎样地被伤与被杀……她也写温情的东西,娇憨的妓女豆蔻与从阎王处拖着小半条命回来的小兵浦生之间的情愫,头牌妓女玉墨为了给军人戴教官一个活下去的念想抛出的约会……
但我总以为严歌苓太残忍,她为你呈现人人自危的战乱中难得的温暖,但她又却偏要仔仔细细地、一个场景不落地让你看到它怎样被毁灭;她不赤裸裸地把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杀戮描写给你看,她非要借死过一回的人、借虔诚地信仰着人性与上帝的神父、借还不谙世事的女孩,借他们的经历,借他们的双唇,借他们还纯真清澈的眼神,把这些惨绝人寰、超越想象与人性极限的世界末日般的场景再次播放给你看。她没有把一切都归咎到侵略者身上,她明明白白地使你知道,南京失守,魔鬼降临,国人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在首次听到“金陵十三钗”时,与故事发生时书娟一般大小,她在初潮到来时的羞耻、抗拒甚至恨,我似乎能从当年自己的不言不语中近似体会。这大概也是命运的安排,暗示着她从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到遇到秦淮河女人逐渐知晓男女之事;从被教堂保护得如温室花朵,到敢于看着从街上拍来的照片,记住此刻国家与国民的痛。她的成长历程太快,短到只有短短十来天,短到我为她心疼。
而那些把秦淮河声音和气味都带到教堂中、被认为是疮痍一般、不该进入女孩们眼中的女人们,就连光洁的身体也只能被比喻为“肮脏的牛奶”,东西散落在地也是弄污地面。悲哀的是,在闯入教堂之时,还尝试以身体作为交换易一个保命的地方。到后来,被认为低人一等的她们心甘情愿地以女学生的身份为女孩们赴魔鬼的约。
我以为女孩们并没有那么纯洁无瑕,甚至有些阴暗与势利。她们没见过太多爱恨,所以爱得开心,恨得明显而痛快,所幸她们又是容易被感化的,我愿意去相信,虎口逃脱之后,她们的偏见不会再那么轻易地滋生。
清晰记得,读到“女孩们的梦里还是和平年代”,读到书娟的祖父母还抱着“好歹不会荒废学业”的想法,读到豆蔻与浦生私定终身想过最简单的生活时,读到南京人妄想凭借木头澡盆、搓衣板渡过长江时,我的心里堵得难受,觉得十分悲凉。大概一开始在南京人眼里,在国人眼里,所谓的战争不过是场小打小闹而已,或许他们以为,可能到了晚间,或者明天,亦或三两天,南京的军队就可以击溃日军,南京还是那个六朝古都南京,中国还是那个安静祥和、家家户户守着几块田过日子的中国。而到后来,连最简单的“讨饭一起过活”的愿望也难以实现,人竟然绝望到意淫自然的保护力来作最后一搏……
我对书中提到的秦淮河女人们所唱的歌很是感兴趣,不知如果流传下来,会是怎样醉人心弦的吴侬软语。我爱极了电影里面的《秦淮景》,豆蔻血染红的琵琶弦被轻拨,旋律俏皮而轻快,那些最明白人世爱恨的女性们,朱唇轻启,袅袅娜娜地从时光深处向你走来,把昔日在秦淮河上的风光,把赴约之时超越昔日风光百倍千倍的悲凉,一句句地唱与你听,而你,无处可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