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第054号 《关于抢救立诚中学藏书楼的意见》
提案者简介
政协教科文委:1990年4月设立,田政运、佛宏伟、刘界平、曹向宁先后任主任。
政协学习文史委:1996年8月,政协学习委员会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合并成立学习文史委员会,孙学文任主任,李宏文任副主任。
民盟富平总支:1943年,由富平师范冯一航校长、训育主任赵曼青和连城女校校长王文波、教导主任董维侠四位盟员,秘密成立民盟富平小组,赵曼青担任组长,开启了渭南地区反帝反封建和团结抗日的进步活动,成为推动渭南乃至西北民盟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1951年,民盟富平区分部成立,严木三任主委,下设富平、庄里两个小组。1956年,民盟富平区部改为民盟富平支部,时有盟员18人。1990年4月,民盟富平总支部委员会成立,下设3个支部和4个学习小组,共有盟员55人。民盟组织自成立以来,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多次荣获省、市、县政府各项荣誉表彰。

1997年1月,由富平县政协教科文委、学习文史委和民盟富平支部经过调研座谈,向政协富平县委员会第八届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抢救立诚中学藏书楼的意见》,此提案引起富平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立即着手对藏书楼及其藏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了维修保护,为富平文物保护和文化古籍的有效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立诚中学是著名爱国将领胡景翼①将军于1920年创办的渭北名校,孙中山先生寄望殷切,为其郑重题写校名。于右任、廖仲恺等曾先后任学校董事。立诚中学成立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志士仁人、民族精英,堪称学子遍神州,桃李满天下。立诚中学更是早期富平共产党人的重要活动基地和红色摇篮,1926年5月,立诚中学教师严木三根据中共三原特支通知,成立了“立诚中学党小组”,是中国共产党在富平成立最早的基层党组织。同年,革命先辈习仲勋同志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学习。1937年,红二方面军改编时期,朱德、彭德怀、贺龙等将领时常在立诚中学开展革命活动。国民党统治时期,立诚中学是西安北上延安的重要地下交通站,一批批进步青年从这里踏上了革命征程。

立诚中学藏书楼,坐北面南,两层砖木结构,重檐歇顶,四角翘檐,呈飞展之势。面阔8.8米,进深5.4米,格扇门窗,前后开门。楼中上方嵌有“书库”二字,为胡景翼将军亲笔所题。据县政协委员安峥地同志记载:藏书楼古籍图书与碑石拓片等系建校初期购藏,当时对关中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后虽历经文革流失损坏严重,但在1979年“善本书”(指精刻、精印、精抄、精校的难得古书,珍贵的手稿、孤本,罕见的文献等)普查中,获悉尚幸存八千余册,经省、地、县三级鉴定,其中“善本书”有三十种之多,为陕西省所有中等学校藏书之冠。除珍藏的孤本、善本和极有历史价值的古籍数万册外,还保存有胡景翼将军生平事迹和图片等珍贵资料。

当时,藏书楼因年久失修,迭经风雨剥蚀,屋脊歪斜,房檐残塌,房屋破烂,楼板张裂,漏雨进风,虫爬鼠窜,其状惨败,严重影响着楼内藏品的保存。看后令人寝食难安,有识之士也曾多次奔走呼吁,但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面对立诚中学藏书楼现状,县政协教科文委、学习文史委和民盟富平支部遂联合提出《关于抢救立诚中学藏书楼的意见》的提案。
提案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立诚中学藏书楼数万册古籍的历史价值,也认识到藏书楼已是社会公众、海内外知名人士向往和引为荣耀的象征,是富平古典建筑之星,应妥善保护。引起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认为县政协教科文委、学习文史委、民盟富平支部建议尽快抢救立诚藏书楼的恳切呼吁,不只表明对这一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式建筑的重视关爱,而且明确指出抢救维修的紧迫性。经研究交由富平县教育局牵头办理,并把此提案列为重点督办事项。
县教育局立即向立诚学校发出要重视保护好藏书楼,保管好现存文化古籍的明确要求。在强有力的推动督促下,立诚学校迅速行动,采取了有效保护措施。学校领导在教育局支助下,带领图书管理员和后勤人员,动手补装了窗户玻璃,查看了古籍存放情况,给堆放的图书加盖了塑料遮蔽,维修了楼门,并加锁严封管理。对已整理的部分图书要求管理员按要求存放,细致保管,借阅必须通过单位批准。对现存古籍进行整理,列出数量目录,并交教育局备份。

后来,又专诚去西安拜会了原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主委胡景通②先生,告知学校对现有古籍的整理保存情况,胡先生当即表示还要将自己保存的古籍捐赠给学校。当谈到学校要维修藏书楼的设想时,胡老很是赞同,表示他虽无多少积蓄,但会联系老校友帮助募集资金,以尽绵薄之力。立诚中学还通过书信或登门拜访在国家部委和省政府部门担任领导的立诚学子,为学校整理古籍、修葺藏书楼争取支持,最终使此提案得到了较好落实。
现今立诚校园内松柏常青,春夏杨柳吐絮,花草芬芳,环境优美而宁静。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藏书楼焕发着历史荣光,室内陈列着立诚中学的历史图片、部分遗物和胡景翼书法作品等。立诚中学藏书楼的古籍拓片得到了有效整理和保存,对研究富平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及早期革命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立诚中学藏书楼于2004年8月,被富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8月,富平县文物旅游局进行了修缮维护;2018年7月,立诚中学早期建筑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归并了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立诚中学藏书楼;2020年12月,被陕西省文物局公布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2023年4月7日,富平县在立诚中学隆重举行了纪念胡景翼将军活动,缅怀他的爱国之志,追思他的救国之行,传承他的报国之情,激励党员干部踔力奋发,唱响“怀德行远、富庶太平”主旋律,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注释
①胡景翼(1892—1925),字笠僧,又作励生。陕西富平庄里镇人。早年入西安健本学堂,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时,在陕西举兵响应,任第一标统带。民国成立后赴日本留学。1914年回国,在陕西地方军陈树藩部下先后任营长、团长等职。1917年参加组织陕西靖国军(于右任为总司令,胡景翼先期任第四路司令兼第七路总指挥,后期为靖国军总指挥)。1922年冯玉祥任陕西督军时,他任第一师师长。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率部到河南援助直系,直系败后,驻河北正定、邯郸一带,归附直系曹寅、吴佩孚。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又暗与冯玉祥、孙岳联合倒直,发动北京政变。后与冯、孙组织国民军,任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并敦请孙中山北上主政。11月,任河南军务督办、省长。忠实执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励精图治,兴利除弊,开创了“八方风雨会中州”的民主革命局面。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突然病逝。噩耗传来,胡景翼将军悲痛欲绝,精神受到沉重打击,右臂上的疔疮复发,病情急剧恶化,经医治无效,于1925年4月10日在开封与世长辞,年仅34岁。
②胡景通(1910--1998),号逵生,胡景翼之五弟,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抗战爆发后曾任陕北保安指挥所少将指挥官。1943年10月,任邓宝珊部第22军骑兵6师师长,抗战胜利后曾任第22军副军长兼陕北保安指挥部总指挥。1949年6月任第22军副军长兼86师师长,9月19日随董其武将军在绥远起义。建国后,历任西北军区司令部高级参议,陕西省第四至六届政协副主席,民革第五、六届中央常委和陕西省省第四、五、届副主任委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9月1日在西安病逝。

倚新虎,陕西富平人,在西藏某部戍边23年,历任排、连、营、团级干部,荣立三等功五次。所撰写军事作战论文获全军奖,在军内外发表文章数百篇。现任陕西省渭南市政协文史委员、富平县政协特邀文史员等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