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月,读完此书,也用掉了不少光阴。原本可以用在别的事情上的时间。可为什么,还能读完呢?因为他俩的对话录,耐看,想看,想继续下去,是能在这样嘈杂的时代,读完一本书的一个重要支撑。
作家和评论家,可以说是天敌,也是挚友。就如同夫妻,吵吵闹闹,又亲亲密密。这个比喻,总体还是有些问题。其实作家和评论家站在一块,各有各的一套又一套,双方你争我夺下进行着,讨论和批评。相互成长,这个词用在这本书里,也非常恰当。
而成长这个词,是几十年的时间,人对自己,对生活,对周围的环境的认知和前景。毕飞宇先生在这本书里,讲了很多自己生活、学习的往事,也讲了很多他的文学故事。这些故事,来自于真实的表达,我突然觉得喜欢文学作品,并创作文学作品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处。那就是从现实的世界中分离出去。这是喜爱和从事这类工作的人的一个大大的好处。
用毕老师的话说文学世界给他打开了两个通道,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感性的世界。这两个世界什么样子,世界名著、优秀作品,优秀评论文章都可以告诉你缘由。而我的理解,文学是向上的,也是向善的,也是弱者地带的野蛮生长。它的力量看似渺小,实则,在该用的时候,是巨大的。否则,还要那么多书留在这个世界有何用处呢?
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的还有一点,就是努力,刻苦,思考多么的重要,也多么的作为当代人所稀缺。独立思考,在什么时候完成?在遇到瓶颈的时候,在独自思考的时候,在各种功夫练成前,等等。写作并非易事,也并非难事。写作说白了就是讲观点,摆事实,谈体会,做收获。作者是这样的,而读者也会有这样的体悟。
阅读是枯燥的,这种枯燥,有的时候特别的痛苦。从小说生活中,也能得到印证。我有一句话要说,就是没人看你写的东西,也不代表你没有东西。很多人,希望达到一定的流量,能迅速进入别人的眼球。无可厚非,网络世界,用毕先生的话来解释我觉得特别好:“金沙俱下”、“藏污纳垢”。张莉也谈到了:“微博使我获得对社会的多面认识。我喜欢微博世界的“杂语交错”“众声喧哗”。说的真好,其实文学即生活。生活改良即文学。
用毕飞宇的原话:这个世界很丰富,民间社会通常都是在“不纯洁性”“灰色社会”成长并壮大起来的,吊诡就在这里,文明并不纯洁,微博正是这样的土壤,金沙俱下,藏污纳垢,我喜欢微博里金子的闪光,我愿意接受它的脏。
这两者的关系。文学是虚幻中的真实。生活是每个人文学排版后的真实。其实都是真实的。
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人到底是什么?人究竟为什么会喜怒哀乐怨。因为人有思想,人有人性,而且时代在发展过程中,人是变化的,也是发展的。人生各个时期这些著名小说家们的作品截然不同,原因在哪?在心灵,在变化的心灵和外界的变化之间的碰撞。
从《平原》、《哺乳期的女人》、再到《推拿》,不能说他的写作是递进的,但他的写作按他的话说是必然是这样一个路径。这话很深奥,但我的理解,就是社会变化、人心变化,作家思考与变化共同完成文学作品。反映生活,回馈人类。
他们之间的讨论,是真诚而具体的。他们承认问题,指出自身的问题,剖析并反馈生活。所谓有文化的人就是承认残缺,但也包容不美好,但心底却有自己那一片绿洲。毕飞宇和张莉的小说生活,可以说就是这么一本书。
这本书,我在南京先锋书店看到它摆在写作理论的一角。它的确是一本,如果有人愿意在文学世界里花些时间的人,就可以把它当作是一本写作和阅读教科书。同样它也是一本,可以从现实出发,从文学出发,回到生活,回到文学,认识真相,还原生活的生活百科全书。
写作没有任何方法可言,完全是错误的。理论素养非常非常的重要,在这本书里,也听到偶像不停的呼吁和直面。学习,就是这样,在读完一本书以后,有一星两点的沟壑,有三五点的启发,就叫做学习。
今天有了一句新话,写作的这一个多小时,我只属于自己,只属于我的那点真知灼见。写作是让人从浮躁的世界安宁下来,比较好的方法之一。而阅读是需要体力的。锻炼身体,保持精力尤为重要。
小说的苦和乐,生活的苦和乐,职场的苦和乐,还有很多苦和乐,其实汇聚在一起,怎样才能走出迷茫,找到幸福呢?就是也是必然要找到一个切入点,持续思考,持续发力。
这个点,很多人,一生也不曾拥有,希望我们大家都找到,发扬光大,而这个切入点在找的过程中也是苦乐同行,但做的过程,会引发思考和行动,相信切入点,相信这本书的隐喻。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