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偶然间看到了一篇帖子,是写关于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的。
其实,《文化苦旅》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我生平所读的第一本“读物”。
现在还清楚记得,在高一时候,因为以前看的都是小说:玄幻,都市,修真。杂志:意林,读者,青年文摘。
某一天突然觉得,应该认真读读书了,而不是看小说,杂志。
于是,在网上找:高中,少年看什么书好,适合看什么书。
有些人推荐了这本——《文化苦旅》。
于是,周末,我特意去市里的 新华书店,买了一本。
说实话,当时看着确实有点乏味,相比于之前的小说或者杂志。趣味性不强,还有些苦涩难懂。
不过,一些我觉得很唯美,有意境的句子我也摘抄下来了。可惜,笔记本现在找不到了,书也是。
我百度了一下:

关于《文化苦旅》:
1989年——1991年,余秋雨婉拒了升任几个省部级职位的征询,并开始向国家文化部递交辞去院长职务的报告。
辞职报告先后共递交了23次,终于在1991年7月获准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包括多种荣誉职务和挂名职务。
辞职后,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全部重要遗址。当时确定的考察主题是“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
于考察沿途所写“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
在网上已经重新买了一本,现在这年龄,不知看起来会不会还会晦涩难懂呢?
先一睹为快吧。
1.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
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
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 "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
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
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
——余秋雨 《文化苦旅》"
未完待续...
更多干货内容,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外太空的光。
持续分享干货。投稿有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