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学生也不知道咋的了,一节课没耽误过却总感觉讲的太慢。开学第二周才开始讲第九单元《溶液》。
第一课时是溶液的形成,备课的时候我觉得万无一失,这节课比起将来要讲的《溶解度》一课简直简单极了,铃声一响,我拿起课本教案u盘神采奕奕的走进了九三班的教室。
话说俺们九三班这几次考试的化学都考的还不错,孩子们也喜欢化学,我也觉得这么简单的一节课,我们师生一配合,我一点拨,搞个先学后教,一定so easy!
课件潇洒的往白板上一拷,顺利的开启溶液形成之旅。本节课的重点是溶液的特征、溶质溶剂的概念,孩子们根据先自学,后提问,我再强调总结的模式一顺下来,简直不要太美好。
当我还在为这节课完美的画上句号沾沾自喜时,练习题中的请写出以下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出现了。这是一道紧扣概念的题目。溶剂就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就是被溶解的物质。多简单!我心想。
“蔗糖溶液,溶质是?”
“蔗糖!”
“嗯,对。”
“溶剂是?”
“水!”
“不错!”
“食盐溶液…”换一个,也都答对。
接下来,那道闪亮的题来了“硫酸铜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一位成绩比较好的孩子自信的说:“溶质是铜,溶剂是硫酸。”
我惊呆了!说实话,从没听见过如此奇葩的答案。
从很多同学的眼神里我居然看到了赞同。
于是,我开始提问金属活动性顺序,铜和硫酸是否可以反应,那它们放在一起是否可以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孩子说不能。
又从高锰酸钾溶液的形成引导他们走出误区。
总之绕了很大一个弯才绕回来,把课结束。
本节课,我最需要反思的就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并不该只能片面的设为溶液的概念或什么的概念,而是应该紧扣课题就是溶液是如何形成的。从宏观到微观建立模型,才是解决本课题的重要途径。
于是,我立马修改教学设计,到九四班上了同样一节课。首先由实验引入,除了课本上的蔗糖溶液之外,我还配置了高锰酸钾溶液,硫酸铜溶液,酒精溶液。又找了两个溶液的微观示意图解决了那个令人崩溃的简单问题。
看来,备课还是要深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