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喊与细语

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喊与细语

作者: 海边的安托万 | 来源:发表于2019-11-19 13:43 被阅读0次

《呼喊与细语》是第一部我认真看完的伯格曼电影,从此喜欢上了这个瑞典老头,在以后的反复重看中我关于此片的疑惑不断被解开,但随之又有新的问题陆续出现,伯格曼在片中布设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使电影如同一座无法一眼望穿的秘密花园,同时将自己最深沉的主题藏于影片的表象之下,让你感到不安和震撼之余,又经不住反复揣摩它。

电影讲述了一座庄园里生活着的三姐妹艾格尼丝、卡琳和玛利亚,她们各自不同的生活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女仆安娜一直陪伴着她们,艾格尼丝病重在床,两个妹妹和安娜轮流照顾她,但一切并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和睦。

影片随后进入了艾格尼丝对童年的一段回忆,那时候母亲还健在,而且风姿绰约,我们会发现母亲与成年的玛利亚外形酷肖(她们都由丽芙·乌曼扮演),艾格尼丝并不受母亲宠爱,但对于母亲与她亲近的一刻记忆犹新,她每一次痛苦的呼喊都是在呼唤爱,她童年所缺失的东西,而真正无所畏惧地回应她的只有安娜,这个失去了女儿的母亲将自己的母爱转移到了艾格尼丝身上。

玛利亚则是从小受到宠爱,但她无法满足,依然有强烈的激情和欲望,但她总是用虚假的热心掩盖自己冷漠的内心。作为片中唯一一个经常着红色服装的人物,多次出场都是酥胸半露,当丈夫发现他的婚外情时试图自杀,她却并不显得惊慌失措,冷漠的性格显露无遗。

与玛利亚相反,卡琳与丈夫的生活中没有激情可言,夫妻之间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冷漠,在卡琳的回忆部分,她与丈夫吃晚餐时卡琳打破了一个酒杯,丈夫只是不屑的看了一眼,二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交流,感受不到激情和爱意,卡琳拿起一片碎玻璃说:“一切都是谎言”。随后她用自残的方式挑衅和嘲弄丈夫(他可能是性无能?),丈夫依旧回以冷漠。生活中缺乏交流和爱或许是卡琳封闭自己的原因,她甚至不能接受别人的触碰,那一身黑色就像枷锁和牢笼一样禁锢着她。

三姐妹各有一段自己的回忆,到了结尾有一场关键的艾格尼丝还魂戏,通过镜头语言我们知道这部分是属于安娜脑海里的,只是不知到底是她的梦境、幻想还是真实的回忆。艾格尼丝死后神父为她做了祷告和祝福,但她并没有如愿安息,这使得影片回到了伯格曼旧有的主题:对上帝存在的质疑,所以这一段到底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

对镜子的巧妙运用

伯格曼与演员们

《呼喊与细语》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大概就是对于色彩的运用,浓烈的红,肃穆的黑,纯洁的白,色彩可以说是片中四个女人之外的第五个主角,每一处的搭配和变化都与主题相得益彰,这是伯格曼的电影在色彩上最匠心独具的一次。

红色是主基调,室内的布置几乎被红色占满了,从地面、墙壁到窗帘甚至桌椅都是浓烈的红色,就连转场的方式也将传统的黑色转场变为红色,至于为什么会用这样的配色方式,据伯格曼自己的说法,他觉得红色是灵魂的颜色,人类灵魂深处是一种潮湿的膜一般的红色,那么当我们注视着红色房间内的四个女人时,是否也是在注视着自己?

黑色作为一种压抑肃穆的颜色在片中也有大量的运用,在卡琳这个人物身上尤为明显,除了刚出场时的白色,剩下大部分时间都是以黑色着装示人,很多时候连她所处的背景也是黑色的,凸显出卡琳压抑、冰冷和禁欲的气质,而与卡琳相反,玛利亚则是充满激情和欲望的,所以在着装上给她用了更多的红色,即便与卡琳一样是黑色着装时,与卡琳的严密包裹不同,衣服中仍透出几分肉色,背景也在黑色中掺杂着几抹蠢蠢欲动的红,暗示了这个人物难以抑制的欲望。

卡琳的服装和背景都是黑色

黑色中不安分的红

红色也是玛利亚的关键词

其他人物的服装都有变化,只有艾格尼丝至始至终都是白色,与她简单纯洁一尘不染的特质相符,她虽然是姐妹中最年长的,却一直未婚,由于受病痛的折磨每天所能做的只是画画和写日记,并回忆一下过去的快乐时光。

关于影片的主题,大致有三个方面:童年、上帝已死、人与人的疏离,前两个主题主要通过艾格尼丝体现,卡琳和玛利亚则很好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离,安娜是卡琳和玛利亚的反面,做到了她们做不到的一点:爱。结尾回到了艾格尼丝的回忆,姐妹三人坐在秋千上,安娜轻轻地摇着,然而一切都已物是人非,就像一个莫大的讽刺。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时间倒影

相关文章

  • 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喊与细语

    《呼喊与细语》是第一部我认真看完的伯格曼电影,从此喜欢上了这个瑞典老头,在以后的反复重看中我关于此片的疑惑不断被解...

  • 呼喊与细语

    呼喊与细语 文/33 滞留在车站里的人们都像陌生水边的搁浅者,坐在潮湿的椅子上,坐在...

  • 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

    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 给漂游的云儿告密 说想飞,却被肉身约束 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 向自由的风儿诉说 想和花瓣细语,却...

  • 呼喊与细语(Cries and Whispers)

    2017年4月8日,这是我来到上海的第12天,我渐渐习惯了这个城市,也慢慢开启我对上海工作和生活的探索。我希望未来...

  • 在细语中呼喊

    书中以第一人称“我”,从孙光林的角度阐述了他从六岁到二十岁的感受和记忆,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六岁左右的记忆是模糊的...

  • 呼喊与细语都不会消失

    Viskningar och rop (1972) 中译《呼喊与细语》 一部瑞典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导的 映射了导...

  • 大声表达我自己

    大声表达我自己 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与力量

  • 三行诗|你该懂得

    来自灵魂深处的交流 与爱情一样 听过未曾见过

  • 那些歌:星星

    海豚音王子维塔斯献给去世的母亲的歌,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喊。 有人说,每个逝去的亲人都会变成天上的星星,守护活着的人。...

  • 来自心底的呼喊

    我是一个善于伪装的人,我装得很坚强,装得很好强 可我的内心却脆弱不堪 我惧怕,我怕失去我所拥有的一切 逐渐,我变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喊与细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mw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