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的雪似乎不太出名。少见诗颂。据说古代约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文人曾到过嵩山,但留下咏雪的名句不多,甚至很难查到。关键时候唐代大诗人孟郊为嵩山雪挽回了一点面子。可能他眼晴比较好,夜晚都能看到嵩山的白雪(视力绝对是1.5以上)。他在描写东都洛阳的冬日晚景时,不经意间看到了嵩山的雪白,脱口一句:“月明直见嵩山雪"(洛桥晚景)。仅此一语,嵩山之雪便定格在了唐诗之中。也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这远比嵩山之子杜甫(巩义)要厚道的多。杜甫想必是远视眼,门前的嵩山雪他看不到或视而不见,却望见了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成都西岭雪山,并把最美的诗句献给了它:“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美诗引人们代代相传,奉为经典,山岳一但与名诗结缘,它注定要成为名胜。西岭雪山就是用诗句筑起的“诗山`。
嵩雪嵩山很美,蒿山的雪更美。
在暖风微吹的春日,与众友一起来嵩山游玩。“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山脚下暖阳如轮,气温宜人,柳树争相吐绿。入山则不同,大有换季之感。先是有寒风冷意来袭,并未警觉。进而是斑斑白雪相迎,雪地铺展,顿觉来到了雪国。登山一下子变成了爬“雪山"。厚雪藏在密林下,白茫茫的一片。这应该是十天前市区落下的那场细细小雪引来的。说起那场雪,只是亮白了一下,即落即融,最多是添加点雪意,带来点湿润罢了。没人把它当回事。而在嵩山,这绝对是一场大雪。如絮的雪片,从空中飞舞着,优雅地落在林间,谷中,一层层堆积起来,把整个嵩山装点成银色。雪藏其间,枯树、败叶与衰草是它的保护神,免受了许多风,光的滋扰,雪仍像刚下过的样子原雪原样般。银白世界构成了一个秘密的童话王国,美仑美奂,就差没看到白雪公主。
虽未赏到飞雪,没想到静雪也是如此的美。
嵩雪阳光透过栎树林照在雪地上,闪着道道金光,打破了林中的寂静。明暗之间映照出二个世界。原本的“乌木"因得到光的涂洒而显得生机勃然。幼树被厚雪滋养着,悠闲自得。有些粗干上多有因余雪未化而留下的“雪岭”,平视过去,晶莹洁美。踏雪前行,伴随而来的是“咯吱、咯吱"声,清脆,干净,仿佛是雪与人的对话,或来自雪国的问候。
嵩雪林中之雪呈现不同姿态。有丘岭状的,起伏有序,有山包状的,轮廓滚圆,还有浅沟样的,绵延很远。不时有脚印在雪林中曲绕,一阵惊喜,暗想说不定发现了“大虫”,细看的同时失望也伴随而来,那是雪趣相同的同类所留下的。雪地忠实地记录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嵩雪 嵩雪没有鸟鸣,这里不是它们的乐园。
起风了,干树梢开始摆动起来,有黄叶不知从何处飘来,它也被雪景迷住了,轻轻地卧在雪窝里,一动不动,不愿离去。透过林隙向远方望去,那里是另一个天地,荒草,绿木,群山。早已看不到雪的影踪。
有一会儿,产生一阵幻觉。自己头戴皮帽,身着土袄,肩挎老铳,嘴挂冰渣,口出热气,正呼哧呼哧地走在这雪原里,走着走着突然找不到了归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