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内在觉醒》中的“意识”、“自知”、事情本身的“事实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妙。
![](https://img.haomeiwen.com/i27826084/92ce20023ecc73a7.jpg)
生气与不生气差的是觉知当下
其实我们生活尝尝痛苦受到他人影响,很多时候是我们对于遇到的困难难以觉察所导致。
你是否会受到他人的冷言冷语伤心好久,对他人的评价过于在意?我就经常会对他人的冷言冷语伤心好久,之前解决客户的问题,技术部的人说单也没两个事情一堆的时候我就会很生气。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觉得自己很伤心、很委屈、很生气,意识到这一状态并觉得当时太冲动之后便缓和了许多,其实很多时候是自己归错了原因,是当时受制于这件事当时伤心的情绪所致。
![](https://img.haomeiwen.com/i27826084/6d2bd7add5764e33.jpg)
痛苦与不痛苦是意识束缚行动
经常听到大家说“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时候道理懂得越多反而容易受困其中。
当你发火的时候你知道这样不对,你知道曾经听说的“腹式呼吸”会有帮助,但是这种帮助不起作用的时候你同样会懊恼甚至变本加厉,就像平时的失眠数羊没用一样。
而这种我们经常知道的“道理”、“好方法”是我们在面对当下情绪的“意识努力”,这往往会使得我们想控制却不能控制当下情绪而变得更糟。要想摆脱这种情绪,需要我们用行动觉知当下而非用意识去一味控制情绪,想哭的时候不妨允许自己哭出来;太紧张干一个项目不妨自己停下来调整好了再继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27826084/a2b401edf21c7aad.jpg)
熟悉与不熟悉是体验感在作祟
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前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就情绪激动或生气,就像是六月的天气。
很多时候我们遇人也是,因为熟悉与人结识,就像《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初识便有一种熟悉感一样,但是熟悉一定会让我们与人相处舒心吗?不一定。
比如我们最亲的人是父母了吧,但在他们经常提出要求的情况我们是很反感的。归根结底熟悉与人的关系不是根本,而是熟悉背后的感受才是真正的底层规律。
![](https://img.haomeiwen.com/i27826084/5ea50ed3bfc18bc2.jpg)
写在最后的话
看完这本书我也在回顾反思自己,如果按照作者在《内在觉醒》中说的“感知”与“意识”去生活,发现和寻找规律去觉察,此前我是否有在认真活过,或许有就像文中提到的“感知”。
此刻我想到了某天自己在简书写到慢下来洗衣服感受生活,好多简书友友评论都有类似的心情。我想这或许是某种程度的“觉知”,这或许是《内在觉醒》的核心,更是我们情绪背后的规律。
上一篇:季老国内游记——此情可待成追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