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故事,可你会讲吗?
人们天生对故事感兴趣。
故事,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
人人都有故事,却并非人人都会讲。
当你有一个故事,该怎样才能把它讲好呢?
《故事思维》细节:让故事存在,深深的脑海里...
好的故事,就好像电影里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或镜头(比如《辛德勒名单》中穿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儿),会被铭刻在听众的大脑里。
小女孩故事要有画面感,就要植入大量的细节,细节越具体,越容易产生广泛的联系,越能触动人类的共性。
故事,是一个事件或是一系列事件的组成。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结果等是构成了事件的基本元素。具体的时间、地点为故事背景,会自带画面感,让故事更可信、更饱满。
比如:
2013年的12月31日晚上11点,我走在上海外滩,肩膀突然被人拍了一下......
如果再加上人物的对话,会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味,也更加真实。
光有背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调动听众的所有感官,去听到、摸到、闻到、尝到、看到你的故事。
你可以在讲故事时,模仿一些声音元素。比如,“吱吱呀呀”的开门声,营造一种老房子内一种安静却有点恐怖的氛围。鼓起腮帮子,“呼呼”的模仿大风吹过的声音,可以让人感到冬天的寒冷。
你可以在讲故事时,描述一些气味或滋味。比如,让听众去想象面包刚刚出炉时香气四溢的场景,可以让人们不自觉张大鼻孔,脸上浮现出享受的味道。描述咬一口酸酸的柠檬,一定会让听众口齿生津。
同时,详细的描述场景和物品的质感,从视觉,触觉上把听众带入故事中,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举个例子,你一定听说过“有人被灌醉后,第二天在一个塞满冰块的浴缸里醒来,发现自己的肾脏被摘”这样的故事。当你第一次听时,你是不是几乎能感到浴缸里冰块的寒气,以及那人起身时冰块摩擦出的咔嚓声,还似乎能看到那张犯罪者留下的让他快给医院打电话的手写字条。这样充满感官细节的故事,能够让人们的前额叶还来不及怀疑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时,想象力就先行一步让人产生了这种感受。
回到前面那个故事,再增加些细节,就更能产生代入感:
2013年的12月31日,那天是跨年夜,我一个人独自走在上海外滩,黄埔江边人山人海,对岸的楼宇上霓虹灯不停的闪烁着,打出“Happy New Year!”的字幕。“铛、铛......”,这是,外滩的钟声敲响了,不知不觉已经11点了,一阵阴冷的略带腥味的江风吹过,我不由自主的裹紧了皮革大衣,就在这时,肩膀突然被人拍了一下......
情感:有情感的故事比有逻辑的事实更有影响力...
人类本质上是感性的动物;女性,更是如此。
科学证明,人们在听故事的时候,身体会分泌皮质醇,帮助大脑集中注意力;同时,催产素也会上升,让我们更加富有情感,更有同理心;此时的感性在我们的大脑已经远远占了上风。
除了细节中的听觉、嗅觉、味觉、视觉、触觉等五种感官,人们还会更加关注“直觉”这种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左脑和右脑这就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的故事有“人情味”吗?
故事中的人物是活生生的人,听众也是。故事要能触动人性的核心,才能真实地表达人类普遍的情感和人性的双重特点。
人性本是难测的,也非绝对。
庄重神圣的修女偶尔也会调皮地开开身边人的玩笑;邪恶的暴君在他的狗生病时彻夜难眠;有的人在家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工作上却可能是个糟糕的老板......
而这些,虽是矛盾,却会让故事更显得有人性,因为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本来如此。
缺憾也是一种美,“伟光正”的英雄人物和情节已经太多了。当一个故事带人们触及了真实的善恶混杂的人性,才能让人产生共鸣。
笑中带泪讲故事,要唤醒自己的情感来感染他人的情感。
故事中可以融入表达的是,希望、爱、同情、勇气、欢乐、鼓舞等正向情感,也可以是生气、悲愤、害怕、伤心、恐惧等负面情感。好故事甚至可以融汇多种情感,让人悲喜交集,笑中带泪......
总之,用丰富的感情色彩去渲染故事,才能摆脱冷淡、无聊的风格,让讲故事变得更加精彩。
情节:故事是多维的,剧情是复杂的...
故事,不仅是个事件,还要有情节。
好的故事,通过复杂的冲突和矛盾,产生强烈的反差和冲击力,牢牢抓住听众。
《小说课》台湾的许荣哲先生被称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他在著作《小说课》里给出了一个“七步成故事法”。即:1)目标,2)阻碍,3)努力,4)挫败,5)意外,6)转弯,7)结局。
剧照举个例子,《摔跤吧,爸爸》,这可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哦。
1)目标:男主角自己想成为世界冠军
2)阻碍: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生的都是女孩
3)努力: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他两个女儿的天赋
4)挫败:全村人的打击、质疑,包括他老婆,甚至来自两个孩子
5)意外:参加摔跤比赛,拒绝后,正准备放弃,机会来了
6)转弯:摔跤会获得成功,一路走到全国冠军
7)结局:中间又碰到了许多挫折,但最终获得了世界冠军
世界很多神话故事、电影以及文学名著,本质上都是使用者同一个故事原型,同一个讲故事的套路。
当然,有的故事会更加复杂,每一步里面可能还会内嵌或叠加着一整套的步骤,比如一些流行的美剧,往往一波刚平,一波又起,高潮不断迭起,情节层层推进。
我们在讲自己的故事,就要注意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我们普通人的日常,却不是好故事的取材。作为平凡人,要去发掘生活中的不平凡,找出那些特殊的、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比如说,“你的第一次XXX”(请不要想歪),“你人生的重要改变时刻”,“你的光辉时刻”......
挖掘出好的故事,就算不能完全按照这七步走完一个故事,情节上起码也要有最基本的“起、承、转、合”,这样可以让故事变得更加一波三折,出人意料。
说到这里,你能不能试着续写那个“跨年夜外滩”的开头,用“情感”和“情节”包装出一个好故事。评论留言,我私红包给优秀写手的。
意义:故事赋予智慧...
故事,不只为了讲而讲。
没有意义的故事,是没有价值的。
回到讲故事的初始,问自己,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
故事需要表达意义,传递价值观或理念。
在故事的最后,你可以通过一个主题句(点睛之笔)将其中的生存智慧呈现出来。但是,如果故事本身已经非常明显的表达了你要讲的,就不用告诉听众那是什么。有时候,让听众自己去感受、去领悟、去思考故事背后隐藏的意义会更棒。
表达:你就是故事,故事就是你...
前面都是在讨论如何“设计”一个好故事,现在谈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站在舞台上,面对台下的听众,你能用到唯一的沟通工具就是,你自己。与其纠结于“如何让大家听我的?”,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做好自己?”
你的语言和身体就是一个完整的剧场,是融为一体的。除了口头语言,还集合了视觉、听觉和动态等综合表演。
要让故事打动人,首先要保证故事的真实性。所以,所有的表达方式都需要全方位的步调一致。比如,你要讲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你就不能显得两股战战、结结巴巴;你要讲一个关于谦卑的故事,就不能颐指气使、高高在上。
人的行为模式有: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而视觉型的感官偏好的往往远大于听觉型的。当你在别人面前讲故事时,听众会从其他方面接受足够多的信息,比如你的表情、姿势、手势、着装、眼神、语气、步调,甚至你的发型等小细节。
于是,与口头语言相比,非口头语言往往更为重要。换句话说,讲者之于听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你无法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你能做的就是尽量优化自己表达信息的方式。于是,这需要你进行大量的练习。通过练习的深入,人和故事就能融为一体,表现出最真实的自己。
最后,小结一下,讲好一个故事,就是在富有戏剧化的情节基础上,通过人与故事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把情感充分融入,配以多维度的细节描述,产生代入感,就像放电影一样,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从而传递出一个重要的意义。
学会了吗?留言,我期待听到你的故事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