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意料之外的文字,我真的不知道到底是该埋怨,还是该感谢。
接到梅拾璎的简信时,我脑子里正想着一篇与乡土相关的小说。但点开简信后,那篇原本有了影子却还没成轮廓的文字一下子就散成了雨后的云。
它们肯定还会聚在一起,最终淋漓成雨。
但我知道,不是今天。
文字这东西就是这样,你想邀请的时候它未必来,但当它来的时候你却又无法阻止,对于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来说,从骨子里都是文字的奴隶……
01
先从“无色生香”《孩子,今天妈妈想跟你谈谈生死》读后感 http://www.jianshu.com/p/51745ed6b0c8说起吧,据说这是简书上第一篇写梅拾璎的文字。
写这篇文字的,应该是熟悉梅拾璎的老朋友。朴实无华的文字娓娓道来,让我从某一侧面更多地了解梅拾璎,也正是这篇文字,多多少少地解开了我心头的疑惑——为什么在梅的笔下,不论是繁华还是素淡,不论是忆往昔还是念未来,为什么在美丽的文字背后总会让敏感的读者捕捉到一种淡淡的怅惘和忧伤?
这种怅惘或者忧伤可以说源于生活,但更是源于内心,源于内心对爱,幸福的珍惜!珍惜到心生贪念,贪婪到不踏实,怕失去……
现实烟火中的梅拾璎,作为凡尘中的普通生命,她几乎可以说幸福到极致:老公是清华博士,她自己是北大硕士,膝前一儿一女,今年,她的女儿又带着几许的“遗憾”进入了北大,成了燕园学子,小儿子聪明可爱,锦绣前程似乎笼在囊中……
典型学霸组合,典型高知家庭,典型的幸福人生。
对于女子来说,有老公的爱和宠,有儿女的粘和恋,即使是终日泡在烟火灶前也足能活成快乐的精灵,更何况她还写得一手好文字!
即使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似乎感觉到的也只有幸福,和这幸福一同来的,是一个内心丰富而又敏感的女子特有的薄薄的忧伤。
不是矫情,不是刻意,更不是低调的张扬!
所有的爱和幸福一旦到了极致,都会产生淡淡的忧伤。
“人类最深的悲哀和忧伤不是来自贫困,来自苦难,而是来自繁华,来自幸福,来自深深的幻灭感!”
确实,贫困的人生只忙碌于挣扎,忙碌于摆脱贫困;苦难的生活让人只会诅咒和哀怨,这种忧伤对他们来说太过遥远和奢侈。
唯有幸福的人,唯有那些切实地感受到幸福的人,才会面对幸福惶恐不安,电视剧里常常出现“掐自己一把”的套路镜头,虽然老旧,却也真实。
梅拾璎的淡淡忧伤是对爱情和亲情的极度珍惜,这是一位普通生命对上天眷顾极度感恩的内心折射,这更是一种贪恋幸福片刻不忍失去的潜意识的忐忑和惶恐……
正如“无色生香”文章所说,“透着屏幕,都能感受得到她流淌着的欢愉,她纯粹的浪漫与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主义。
正是这种越是极度的幸福,越是让她想到了死亡。”
02
我不知道,梅拾璎在她儿子几岁时开始有意识地谈到了“死亡”这个一般人避如蛇蝎畏如洪水的话题。
我不知道,她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选取了什么样的节点,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使用什么样的语气,但我能够知道的是她的内心,那是一位深藏着无限爱意的母亲对自己至亲至爱的小儿子所进行的最郑重最庄严的爱的传递!
爱到极致,便是忧伤。
她当然爱她的小儿子,爱到不愿意让任何烦恼降临到儿子头上,但她又清楚地知道,人生的路对儿子来说,注定漫长,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缠绕着他的心灵,她宁愿替儿子承担所有的烦恼,每个母亲似乎都这样,但是不能,这怎么不让她忧伤?
作为物质的生命,“生”和“死”是它的两极,如果没有了死,也就无所谓生,就像我们的手掌,如果没有了正面也就无所谓反面一个道理。
所有的出生,都将面临着死亡也必将死亡,谈与不谈是一回事,事实又是另一回事。
我们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最怕的就是这两个问题的追问,在我们的意识里,“出生”让人羞涩,总是尽力回避生命的源头;“死亡”让人恐慌,不要说谈,想一想都冷汗淋漓。所以,当孩子们追问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么沉默,要么就只能“王顾左右而言他”,编一个蹩脚的谎言,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自小被爱包围着的儿子源于对母亲极度的依恋,他小小的心灵里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和焦虑,他一次次的追问,显示出孩子的聪慧和敏感,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母亲的梅拾璎在决定回答之前,内心肯定经历了一番痛苦的纠结和挣扎。但她不是普通的家庭妇女,伟大的母爱和高深的学养让她最后选择了直视,而不是回避。
不说梅拾璎,先说一下偏远的乡村挣扎着谋食的更多的父母的故事。
在我身边,经常遇到童稚未脱的少女早早地做了母亲,原本上学的年龄早已流浪天涯,她们把出生不久的孩子交给了父母,她们不爱学习,哪怕只是看一些与孩子教育有关的文字也会让她们火冒三丈,除了生,除了疼宠,她们几乎不知道如何面对孩子——她们本身就是个孩子!而她们的父母,除了为衣食忙碌之外,更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更别说谈什么“生死”如此玄妙的问题。
放羊,娶妻,生孩子,放羊……如果说这类笑话太过刻薄,可又有谁敢说这不是目前现实最真实的比喻?
03
读梅拾璎《孩子,今天妈妈想跟你谈谈生死》,我常常被她的文字所困惑,明明是一座饱含着哲学意味启人心智的醒世钟,她为什么偏偏要把那钟隐藏在婀娜多姿参差披拂的繁花嫩叶里?
小儿子担心妈妈会死,会早早地离他而去,所以他要求妈妈一次又一次地回答,我闭着眼睛就能想到当时的母亲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情!
痛苦,纠结,尴尬,然后是深深地叹息,为生命,所有所有的生命,更为儿子,为所有的不谙世事却又终将面对世事的儿子。
从读她的第一篇文字起,我就读到了她的敏感,读到了她内心深处隐着的“悲悯”和“关切”。很多时候,我是模糊的,或者说那印象只如空中划过的鸿,只是闪了一下羽翼,当我再想捕捉时却已消失——有时,我会对着文字出神,反思自己是否太过主观而导致情绪“迁移”……
但读完“无色生香”的文字,然后再回过头来读梅拾璎的这篇文,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她的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所有的忧伤,都只是淡淡的,如那晨间林中的雾,如那傍晚水面的霭,存在是存在着的,但当你走近,试图抓在手里的时候,迷失的倒是你自己。
这种淡淡的忧伤和怅惘除了她本身天赋的敏感之外,就是对“爱”对“亲情”对“家庭”乃至有意或无意推广而来的对所有美好的“珍惜”!
据说秦皇汉武都热衷于寻方求药以图长生不老,那是源于对自身生命的极度珍惜,我们可以嘲笑他们的妄想,但我们却无法嘲笑这妄想背后透露出来的真诚的情绪。
热播一时的《康熙王朝》大家都很熟悉,主题曲中“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也一定耳熟能详,这句豪迈的歌词里不也同样隐藏着对生命的贪恋对生命的极度珍惜?
正是由于极度珍惜,却终将无奈离去,所有的美好和幸福莫不如此,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怎能不产生敬畏和忧虑?
梅拾璎当然不是秦皇汉武,纵然巾帼不让须眉,也很难成为康熙大帝。所以,虽然她极为聪明,但总不脱凡俗尘子,茫茫人海之中,她只是聪慧的女子而已,所以,在她的文字背后常常隐藏常人不易捕捉的“悲悯”和“忧郁”也就顺理成章。
内心越丰富,越容易受伤;思想越敏锐,越容易孤独。没办法的事。
04
点开她的《孩子,今天妈妈想跟你谈谈生死》,在文字尚未侵入我的灵魂之前,你猜是什么让我内心一动?
是蓝朵!
文中所配图片,皆是蓝朵。
安静,沉静或者庄重也许都对。但在我的心中,这偏冷色调的蓝朵给我最直接的冲击是骨子里透出来的薄薄的凉。说苍凉当然太过分,但那带几分孤寂和忧郁的感觉是如此强烈地占据了我的内心,我不由地想起了郁达夫《故都的秋》,那牵牛花的蓝朵自带几分萧索几分寂寞,透露着内心薄薄的忧伤……
越是繁花似锦,越是惴惴不安。
这并非仅仅是“凉”,恰恰是极度的“热”,热的心,冷的眼,在冷热之间,坚守着小女子“小我”的幸福,“大我”的“悲悯”。
看到配图的瞬间,我正在厨房做饭,当时就想,如果用这锅中脱皮的西红柿配以鸡蛋和菠菜,谱成艳艳的红,灿灿的黄,油油的绿,五彩斑斓的上桌,岂不添了几分热闹?
痴想间,脱皮的西红柿被煮成了泥,软得无法拿捏。五彩缤纷的形是没有了,那我也只好炒成酱,让那艳艳的红和热,浸在看似素淡的菜里吧……
当我炒好菜,妻子也刚好下班,她打开窗,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透进窗子的,是阳光,每一寸光芒里,都是幸福的忧伤……
网友评论
譬如,你想在本文第一部分“无色生香”出做个超链接。
第一步,先找到文章右上角处的“编辑文章”,然后打开,进入编辑状态
第二部,点一下编辑页面上方的那个形状斜8一样的标示,那就是超链接表示。这时候弹出一个框。
第三步,在“链接地址”处填上无色生香的主页链接(点开她主页后复制过来就行),在链接文字处填上“无色生香”四个字
第四步,点“确认”就好了。
唉,我要是这么点简单的活儿都教不会您,就白当了10年老师,尽管教的是法律
昨晚激动得忘记点赞了😱😱
第一点要说的,开头没有交代清楚,我简信给您看五色生香姐姐写的一篇读后感,这一点儿得说明。我都看出读者的疑惑了。
第二点,您的文采太好,盖过我了,我不服!😊
第三点,我看的时候,我爱人也凑过来看,他看得很仔细。我问他写得好吗,他说写得太好了。我说你看懂了吗,他说他真看懂了,写得入木三分。
哈哈,兄长莫笑啊。真是这样的
老师您解读得如此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