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游清华,在忠悫公王国维先生纪念碑前敬悼,整个秀美大气的校园,唯此处有遗世独立之庄严肃穆,留下千古遐思。
![](https://img.haomeiwen.com/i14014811/28da7e46d761d323.jpg)
最初了解王国维先生,是高中时期读到的《人间词话》,薄薄的一本小书,字字珠玑,将中国文化这颗蒙尘已久的明珠,切磋琢磨,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我如饥似渴的反复研读,即使涉世未深,学思浅陋,依然不能抑制自己内心的激动,我知道,我灵魂深处的某个地方被唤醒了。
尤其是王国维先生对人生三重境界的譬喻,妙到毫颠,深深影响我在人生境遇中的看法。
人到中年,在无数至关重要的选择中,一路跌跌撞撞,如风中飘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王国维先生 采桑子)。然总有独上高楼之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之意志,让我在骨感的现实中,吮吸到丰富的精神营养。
读其思想,再了解其人,当我得知先生在人生最辉煌的年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言。我不禁悲从心起,不胜唏嘘,在山河破碎,国家蒙难之际,以死荐轩辕,呼唤世道人心的读书人不少,然先生天纵之才,却走得如此匆忙。
![](https://img.haomeiwen.com/i14014811/c9470e8b51244a6b.jpg)
再一次走近先生的精神世界是恩师霍韬晦教授在三年前开设的课程《乱世读书人》。
霍师以王国维先生、陈寅恪先生、马一浮先生、钱穆先生四位中国传统读书人在乱世中传展现的风骨,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真骨血,我们终于明白,判断一个文化是否真正的存在,一定要看她还能不能陶养出像样的人。
四位大师无疑是中国文化陶养出的代表,对于王国维先生的评价,陈寅恪先生这段文字:“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镌刻在石碑上永远世人铭记。
后人对先生之死争议甚多,说其太过自尊敏感不善处理世务的,说其因循守旧捍卫封建道统的,然唯霍师讲到先生时悲悯的目光至今让我动容。
犹忆霍师所言,王国维先生读哲学,读文学,写词,出入各家,最后钻研历史考据,很想跟自己的生命有某种呼应,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到处去寻找,去摸索,在学问的大海里面,一关又一关,一个领域又一个领域、一个课题又一个课题,学问愈走愈窄,靠他的天才很有成果,但他心里面那个结始终没有解开。
这就牵涉到生命的成长问题,牵涉到我们的性情教育。性情不开发,就会变成一个死结,在里面拉住你,对你一生有很大影响。
王国维先生就是受困于这个心结,总想独立去面对人生的问题,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幸酿成一个悲剧。
![](https://img.haomeiwen.com/i14014811/a349a94e5409e4f4.jpg)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王国维先生太独立了,但这种独立的性格也会把自己封锁起来,自己解释自己的问题,到最后也许认为自己已经把这个世界看破了,然后认真的,甚至很严肃的去死。
他死前很冷静,在他自己来讲,这也许就是一种完成,也就是那个解不开的心结能够得到解脱。
这可以从叔本华所讲的,在印度哲学、佛学里得到解脱。但是从社会角度,历史、文化角度,那就太可惜了。
大师的生命,总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一种深沉的回响,为后人提供迁善之德,光明之思,由此方足以告慰先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