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状元文章
袁嘉谷先生特元卷解读

袁嘉谷先生特元卷解读

作者: 方生6bbf | 来源:发表于2020-03-25 13:25 被阅读0次

清朝末期,国家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为了巩固大清朝的江山,清朝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开经济特科,希望通过特科考试,罗织到“洞达内外时务”的官员名流,为摇摇欲坠的政权出谋献策。边地云南石屏人袁嘉谷在中进士,点翰林,取得官员身份之后,经“内外大臣”之云贵总督魏光焘之担保推荐,参加了同年举行的经济特科考试。经过初试和复试各一策一问的三次考试之后,在最后的一场考试中,袁嘉谷一举夺魁,摘取了经济特科第一名的桂冠。

一向为世人所不虞的云南人居然力战群雄大魁天下,一时间轰动了朝野上下,成为京城一大新闻。袁嘉谷先生也就成为全国唯一的经济特元。于是,西太后召见,各种颁赠纷至沓来,昆明的聚魁楼上高悬魏光焘为袁嘉谷题写的“大魁天下”匾额,从此,昆明人把聚魁楼叫做“状元楼”。在袁嘉谷故乡屋宅的两道门上,分别挂上了朝廷大员题写的的“经济特元”,“国朝第三人”等赠匾。袁嘉谷的夺魁更为“文献名邦”石屏增添了奇光异彩。

袁嘉谷获取经济特元的试卷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什么会得到清政府的赏识?笔者试作如下的分析。

经济特科试题的题目是:“《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要求应试者从《周礼》取材,论述西周农工商管理的专官制,表明观点。

  注:《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但是实际上是西汉末王莽时期大儒刘向和其子刘歆的伪作。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春秋孔子时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用来维护分封制。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袁嘉谷作答的试卷凡3400字,采八股文体,而非由《四书》取材。

袁嘉谷深刻理解了题目的要求,在他的论文中,紧扣题意,列举了西周农工商官制结构密,分工细,工作精的大量事实,赞扬了专官职;论述了专官应有的素质,以及如何培养专官,全面回答了题目的要求;进一步指出时政要害,提出了自己的政见主张。也就是文章所写道的:“合学校,选举,官制而一贯”,即从学校教育入手,培养知识全备且具精通一面知识的人才;通过任人唯贤的认真挑选;使其成为精通业务的农工商各方面的专官,让这样的专官管理国家政务,达到改革官(吏)制的目的。显然,袁嘉谷先生并不是在讲经济建设,而是论述了一个经国济民,官(吏)制改革,振兴国家的政治问题。

文章破题写道:“天下事,败阙者敝,全备者精:泛鹜者疏,专一者密。”袁文用世间万物共有的规律说明“全备”和“专一”的关系,作为立论的基础。承题深化主题写道“学全备而专一,遂以立官人之原。”就是说,(一个人)倘若具备了比较全面的知识,并有精深的一面,就具备了做官的基础。这要形成一个制度,那就是:没有哪个官不是从学校选拔的,也没有哪个学校不用心的培养专官。

怎样才能使专官获得“全备”“专一”的知识呢,文章写到,“稽我中国,其唯成周之盛乎?夫成周之盛,盛于周官。周官之隆,隆于学校。”即,考察一下我们中国的历史,西周算是兴盛的朝代了吧?西周之所以兴盛,乃是由于西周官制之兴隆。西周官制兴隆的原因,是西周教育的发达。那个时候,“下至乡遂(地方学校),上至成均(国家的最高学府),学焉无弗专,专焉无弗成,成焉无弗行,行焉无弗效。”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没有一所学校不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有了专业知识的教育就善始善终,而且重视实践,做得很有成效。象这样的教育成效最显著的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

在接下去的起讲部分,文章写道:西周专官的设置是细密而全面的,对此作了大量的列举。为了精简文章篇幅,这里只就农业管理方面来说明。

文章说,为了加强农业的管理,西周设“大司徒”辨别十二种土壤适宜种植什么作物;设“遂人”管理各诸侯国的土地,并给他们以土地,(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种植的方法;设“遂师”、“遂大夫”巡视耕作,调遣劳力协助救灾;设“草人”管理土壤,检查测定土质,并教会耕作者;设“司稼”巡视管理郊区的庄家,区分早熟和晚熟的庄家,掌握种植和收获的时间;设“稻人”管理水田和洼地有关的农务,用蓄水池蓄水,用大大小小的沟渠排水、分水、放水、泄水,使耕作者能涉足田野,用镰刀去割除杂草;设“匠人”负责修通各种沟渠;设“廪人”、“仓人”管理谷粟的统计和贮藏;设“雍氏”负责处罚违犯保护庄家法令的人;农业专官扩大到山林,河流,沼泽,丘陵等领域,西周又设立了“林衡”、“泽虞”、“川衡”、“山虞”等专官。扩大到果园、猎苑领域,设立了“囿人”、“场人”这样的官。扩大到水产养殖方面,设立了“渔人”“鳖人”“掌氏”这些官。扩大到道路方面,设立了“田仆”“野庐氏”这些官。总之,在西周,一切农事有专官去管,项项农活有专官去抓,西周的水陆产品日益增长,社会繁荣兴旺。

文章就是这样,用充分的论据(笔者注,古人读书重牢记背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从《四书》《五经》上摘取有关内容背诵默写出来,是评定文章等级的一个重要方面)肯定了专官制。

知识的全备和专一是专官应该具备的条件。那么,专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文章写道,专官要“典其职”(忠于职守),“忧其份”(为份内事操心负责),“举其辨”(敢于提出问题,明辨是非),“明其隐”(有了缺点和错误不护短,敢于承担责任和检讨)。

专官还应该象周公那样,有“夜以继日”,“坐以待旦”,不断学习的刻苦精神;有“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忘我工作的态度;有“朝读百篇,暮见七十士”,“贄而师见者十人,友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先见者四十九人,进膳百人,教士千人”那种虚心求教,礼贤下士,广聚众长,广结良缘,从善如流的处世态度和工作作风。文章指出,专官的良好素质必须通过教育来培养,要挑选农人,手工业工人和商人的优秀分子加以培养,让他们接受学校教育而成为农工商的专官。

袁先生分析说,本来,西周有了很好的专官制,但是,为什么后人就继承不下来呢?这是因为,我国“封建之俗相沿未改,官府之司琐而近滥,世卿世禄情私不公,宗臣亲臣尾大不掉”,一句话,是官(吏)制腐败的结果。

写到这里,袁先生的激情再也控制不住了。他心里想,皇恩浩荡啊!皇帝下诏开经济特科,说得很明白,就是要在制科之外“另辟蹊径,延揽杰出的社会实用人才,”“旁求俊杰”呀。皇上(于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即1901年1月29日)颁布的《新政上谕》已经明确指出,我国当今“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更指出,“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下诏求言,封章屡见,……一则袭报馆之文章,一则拘书生之成见,”都是一些无用的文章。因此,才开了经济特科取士,务求“洞达时务”者。想到这里,联系到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家遭受的重重耻辱。袁先生一腔爱国的热情,一腔义愤涌上心头,写下了一段激昂慷慨的文字。

他写道:“天下之事,不知来,视之往;天下之理,穷则变,变则通”。“国家有无尚的权力”,一切可变可不变的权力都在国家。应该在全国选拔有卓越才能的人为国家兴利除弊,而不能再让放荡庸碌的蠢才损公肥私。要改革现行的官制。在我国的历史上,探索官制改革者不乏其例。西汉末年的王莽,西魏时期的苏绰,北宋的王安石,明朝的方孝孺他们也都效法西周的官制,作过若干的改革。但是,他们不善于运用,结果一事无成失败了。隋唐以来,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算是职责比较明确的官制了。但是,也还有一些虚设的官。这些官,他们无所事事,成天追求名利,害国害民;而一些亲近皇帝的官掌握了实权,更是滥用权力。这些官制的奇怪现象怎不叫人痛心。

文章说,以史为鉴,迷途知返。现在改革,正是时候。抓住关键,纲举目张,国家就能走向复兴。应该看到,官制腐败,问题严峻;财政困难,国家贫弱固然如此,但并不是问题的根本。问题的根本在于人才的匮乏,国家在世界上的威望不高,不是因为国家的贫弱,贫弱只是现象,问题的根本在于国家难以严肃法纪,政令不能克服反复无常的状态,这才是国家贫弱的根源。国家针对时弊改革内政不是内乱,那种无原则的宽容,得过且过以求平安;或听任他国摆布,等待后人更新的态度,才是内乱的症结所在;国家在某些方面出了些乱子岔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沦丧和风俗,语言,文化的毁灭。

出路在哪里呢?文章引用孔子的话写道:“为正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人。”一切都在于人,人的品质,人的修养,人的行为。高尚的人格在于教育。要寓人才培养于教育之中,把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挑选人才,改革官制三位一体结合起来。在挑选人才时,要就其名而查其实,听其言而观其行,使被选拔的官吏名副其实。他们做官从政要法古而不泥古,能因地制宜,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倘若做到这些,我认为,我们的国家是一定能够摆脱危机。找到出路,走向富强的。

对袁嘉谷先生的这篇试卷,阅卷大臣们的批语是:“精博和厚,似姚秋农一流文学”;“升冕群英,足添玉堂佳话”;“万言书如一笔书,非枝枝节节而为之者“。这三段评语分别说的是:试者袁嘉谷的这篇文章,在解释经意上精神厚重,就象嘉庆年间礼部尚书姚文田的文字一样;在一群经济特科试的英才中,他是第一,给翰林院又增添了许多美谈;他的文章一气呵成,很流畅,很有条理,不是枝枝节节拼凑起来的,的确不同于一派书生。这些评语固然评价很高,但笔者认为,阅卷官都是从文学文字方面作出的评价。文以载道,取义是第一位的。所以笔者试加一条:“切中时弊,直言敢谏,有独到的见解。”我想,这样也才符合经济特科取材的要求。

相关文章

  • 袁嘉谷先生特元卷解读

    清朝末期,国家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为了巩固大清朝的江山,清朝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第一次,也是...

  • 袁嘉谷先生对联赏析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有质有文自全其天 上联:既雕既琢复归于朴(选自《庄子·山木》) 朴:朴素纯真。 【赏析】 卫国大...

  • 半生居庙堂半生育桃李

    ——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袁嘉谷故事 袁嘉谷1872年生于云南石屏,成长于一个经商之家,其父袁德洋非常注重子女教育,借...

  • 访云南第一状元袁嘉谷故居

    袁嘉谷(1872-1937年),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袁嘉谷在云大执教十余年,是云南文化名...

  • 经济特科与袁嘉谷试卷解

    经济特科:清末新政特设的科举制科。该科本是戊戌变法时,由贵州学政严修为破格求才仿乾隆年间的博学鸿词科而设的。变法失...

  • 袁嘉谷纪念馆讲解词

    云南历史上,有一位不得不提的文化名人,他因为一举多夺得中国封建王朝科举考试中唯一一次‘’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打...

  • 《随园诗话》学习笔记一百二十七

    卷二 善取之皆成佳句 六十、 袁沅的传说 【原文】孔荭谷扶乩,有女仙,自称袁苗君,名沅,年十五,入蜀王昶宫中,给事...

  • 《了凡四训》里,能影响你一生的9个句子

    《了凡四训》是由明朝进士袁了凡先生所著,其本名袁黄,字坤仪,后遇云谷禅师指点迷津,彻悟后改名了凡,本书作于了凡先生...

  • 6-6-1本草纲目全文阅读/谷部第二十二卷 谷之一

    【谷部第二十二卷 谷之一 白油麻】 (《嘉 》) 【气味】甘,大寒,无毒。 宗 曰∶白脂麻,世用不可一日阙者,亦不...

  • 一个故事想到自己所见

    近日,市民袁先生下班后,乘坐3号线从嘉州站回南坪站。刚跨入停靠到站的车厢里,袁先生就被一位看上去五六岁的小男孩吸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袁嘉谷先生特元卷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bt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