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朱朱哥弟
文章表达方式,是指文章表情达意、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它们通常相互交织和渗透,不能截然分开。
表达方式是文章要素之一,它构成文体重要特征。
不同表达方式,决定文章的不同体裁。
一篇文章究竟以那种表达方式为主,取决于作者写作意图以及表现对象的特征。
叙述:
是对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情景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待。主要用于叙述时间中的事物发展和空间中的事物状态。
(01)记人、叙事、写景、状物,都可以包括在记叙的范畴之中。
(02)在记人、叙事的记叙文中,叙述是一种主要的表达方法。
(03)记叙和描写相互渗透,叙述是粗描,描写是精叙。
(04)叙述的人称: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主要有第一、第三人称叙述。
叙述的方法及功能:
1、顺序和倒叙
顺序,对人物和事件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它能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感,符合大众心理。
倒叙,先写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后写事件经过的叙述方法。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埋下伏线,以吸引读者,增强文章可读性与感染力。
2、插叙与补叙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的叙述方法。
它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情节,从而造成叙述时空的某种纵深感。
文章中要注意交待清楚插叙的起讫位置。
插叙举例:如毕玉堂的《光明行》(《泰安日报》1995年7月9日),主要写游泰山的著名作家王蒙。50多岁的他爬起山来步履轻健,谈笑风生,并不显倦意。只要是在行进中,他哼的《光明行》的旋律就始终为大家铺开一片亮丽的光域和芬芳的土地。接着插入一段王蒙的人生坎坷经历:王蒙的青少年时期就荣任北京市某区的团委书记。他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极早地划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王蒙星座,却又较早地把他推向了漫漫的、在他却是光明的坎坷。1958年,他被下放到门头沟的桑峪村,是亲爱的父老乡亲和“玉米馇子粥”又给他拓出满天的明霞。·······这段插叙,使人物的叙述具有了某种历史纵深感。
补叙,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叙述。
3、总叙和分叙
总叙,总的轮廓性叙述。
在人物或事件具体叙述前,先作一个概括性的介绍,给人一个整体印象。常同分叙一起使用。如穆青写的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开头,在叙述了周总理的嘱托之后写了一段话:从此以后,吴吉昌把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的嘱托,看作党的重托。他准备为此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为了完成这个庄严的使命,为了种出不落桃的棉花,他竟然遭受到那么残酷的迫害,经历了那么严重的斗争。十几年来,他走过了一条光荣而又布满荆棘的道路。这就是对通讯全部内容的一个总括性叙述。
分叙,在总叙之后对若干人物或事件的并列叙述手法。这些人物或事件往往处于同一时间的不同场合,是互不相干并列向前发展的。
4、详叙和略叙
详叙,具体而详尽的叙述手法,常用于叙述人物或事件的传神部分、典型的言行细节等,以加深主题内涵的深度。它常常与略叙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略叙,简略、概括的叙述手法。它往往用于概括介绍人物和事件,叙述人物和事件中的非重点部分,或表达某种言外之意,以拓宽文章叙述的广度。
叙述的一般要求:
1、交待明白(叙述要素交代明白)
事物存在状况和发展变化,一般来说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叙述要素。这些要素的交待明白,对于所叙述的客观事物在时空中的定位十分重要。如三毛的《永恒的母亲》中,介绍自己父母的两段文字:
我的母亲——缪进兰女士,在19岁高中毕业那一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那是发生在上海的事情。当时,中日战争已经开始了。·····嫁给父亲的第一年,父亲不甘生活在沦陷区,他暂时与怀着身孕的母亲分别,独自一人远走重庆,在大后方,开始律师的业务。那一年,父亲27岁。
当然,叙述要素的交待必须灵活掌握。有的可以直接交待,如消息和通讯开头的导语;有的可以侧面间接说明,如小说中通过人物对话来交待人物和事件;有的要素甚至可以省略,如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叙述。
2、线索清楚
在叙述时设置好清晰的行文线索。根据主题表达需求和题材的性质,确定文章的主线,安排必要的复线,把众多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
3、详略得当。
这是对材料剪裁的要求。凡是与主题表达关系密切、重在直接呈现的材料,就要泼墨如雨,浓笔重彩,凡是与主题表达关系一般、起陪衬作用的次要材料,就可以惜墨如金,了了勾画。
4、富于变化(只有变化、才能体现生命活力,产生新鲜感)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不是单一直线发展的,而是错综复杂、充满矛盾。因此,文章在记人叙事时,就应该着重展现出人物事件变化的内在节奏,处理好表现对象的动静、强弱、张弛、起伏、明暗、快慢等关系,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张林的《大钱饺子》(微型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在动乱年代“我”被批斗,母亲十分担忧,于是提出在家包“大钱饺子”,用以祝福家人平安。母亲找出一枚古钱,包了一个大钱饺子,用手在饺子边上偷偷捏出一个记号。“我”全看在眼里。母亲煮完饺子后,把那大钱饺子推倒我的面前。“我”心里一阵热,鼻子也酸痛起来。应该给母亲吃,她认识这个饺子。就偷偷趁妻子上厨房的时候,把大钱饺子拨在妻子碗里。妻子看了看碗,眼圈都红了,她也认识这个饺子。她吃了几个忽然说:“都快粘一块了。”于是把所有饺子碗拿起来晃来晃去,乱中把有大钱饺子那碗放到了母亲眼前。母亲正在奇怪,儿子吃了大钱饺子怎么不吱声?忽然“啊”了一声,大钱饺子咯了牙,当啷一声大钱落在碟子上。我们一齐欢呼:“母亲有福!”“奶奶有福!”母亲突然大笑,笑着笑着流出了一脸泪。“我”和妻子也流了一脸泪。 作品中对大钱饺子的叙述,可以说跌宕起伏、富于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