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885435/b5b82b8418c9c4d8.jpg)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句话是小时候听到的形容过去物产丰富的句子,等我到东北上大学的时候,东北的室友总会开玩笑的说某某是“傻狍子”。那个时候我总是以为狍子是一种凶猛的没头脑的动物。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85435/1ed32492249abce6.jpg)
直到昨天,我有看到一种比较接地气的说法,说为啥叫“傻狍子”,因为东北过去物产丰富,大自然环境也比较好,所以会有很多野生动物,狍子也是其中一种,当地猎人活的也比较滋润,但是狍子这种动物比较有趣,就是比如一个猎人拿个棒子给狍子头上敲了一下,狍子先回赶快跑开,然后在安全距离之外站一会儿,“反应一会儿”,然后它又会走回来看看是啥玩意打了自己,这种“萌萌哒举动”,不得不让人叫他“傻狍子”。
后来我又去百度了一下狍子这种动物,下面是引用百度百科部分内容。
狍子的萌点有三条:
一、狍子受惊以后尾巴的白毛会炸开,变成白屁股,然后思考要不要逃。[6]
狍子其实一点也不“傻”,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悍,狍子尾巴内侧是白色,受惊后会翘起(炸开),看上去成为白屁股。这其实是很多种鹿科和牛科(羚羊类)的共同特征。白屁股的作用究竟有哪些,现在还不十分清楚,至少这能在信号传递上起到几种功能:
警示和迷惑作用。这在羚羊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人们经常可以在电视里看到,成群活动的瞪羚在遭受到猎豹或者豹攻击的时候,会跳跃着四散逃开,这时它们都会翘起尾巴露出白屁股,一种解释说这有利于迷惑敌人的视线,使其眼花缭乱不知道追谁好。狍子虽然很少集成大群,但也常以小群体为单位活动,因此白屁股可能会起到同样的作用。
视觉引导作用。在观察小麂的时候,发现雌性小麂在带着幼崽的时候,经常会翘起尾巴,让幼崽跟着自己。小麂的尾巴内侧也是大块的白色,翘起时非常明显。在森林环境中视野不佳,这样的视觉信号就像一个信号灯一样明显。其实这种行为在更多的物种里存在,大家还记得小兔子排队跟着妈妈翘起的白尾巴走路的故事吗?[6]
总之,炸尾巴不是狍子吓傻了,而是受到威胁后的一种自然反应。狍子有时候不跑是因为它还没有确认威胁是什么,一旦确认了它会立刻逃跑。有一次我在北京的百花山上遇到了一个狍子,当时风很大,那只漂亮的公狍子只顾在林子里低头吃草,完全没有发现我们三个人正在靠近;而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已经很近,估计距离也就50米以内,于是我们停下脚步,慢慢坐下,静静欣赏。狍子边吃边走,距离我们越来越近,直到被一声快门声所惊动。它抬头看着我们这边,由于我们都没有动,因此它犹豫着(野生动物对声音和移动的物体非常敏感),歪着头看,又走近几步;几秒后它看清了我们,于是“嗷”地叫了一声,然后闪电般地逃走了。[6]
还有一种情况,它不跑可能是为了护仔。2013年夏天我们在山西野外作业的时候,先是路遇了一只小狍子,随后又在不远处看到一只母狍子远远地看着我们,并不逃跑。于是我们明白了:它急着过来找它的孩子,并在用自己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后来它远远地绕过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孩子;而我们也赶紧走开,避免继续打扰它们母子。[6]
二、会在马路中间,借着车灯跑在车的前头,根本不知道会被撞死,只知道借着亮光好赶路。[6]
也就是狍子会顺着灯光跑,不知道会被撞死——这其实不是狍子傻,只能说动物们的进化赶不上人类科技发展速度快。动物们很难理解汽车这种东西,在夜间,动物们往往只能看到灯光而无法看清汽车的轮廓。在进化中大多数动物都懂得了人类的可怕,但汽车和灯光是怎么回事,却还有很多动物搞不明白。我们在电视上也可以看到,在非洲夜间观察动物,可以直接拿着聚光灯照着,动物们并不会惊慌失措地逃跑,因为它们可能还没学会把灯光和人类联系起来。在中国,每年被路杀的动物不计其数,从蛇、青蛙到獾子、豹猫、果子狸、野兔……涵盖了各种被认为傻或者不傻的各种动物,其中狍子只占到很少的一部分。一个新闻报道说每年美国会发生150万起鹿车相撞的事故,而每年被车撞死的鹿(多为白尾鹿)超过10万头。当然这和美国的鹿比较多有关,但美国有句话:like a deer in the headlight,意思是鹿会傻乎乎的在车灯照射下呆住,这和中国的狍子如出一辙,所以,就算是笨蛋,狍子也不是鹿科家族里唯一的笨蛋。[6]
三、被猎人追赶了会把头埋到雪里,以为这样就不会被发现了。[6]
被追逐时会把头埋进雪里,以为不会被发现。这不是狍子傻,是猎人太残忍,已经把狍子追得快累死了。可能我这么说很多人不理解,人能把狍子累死?答案是肯定的。这一点来说狍子确实不如人类聪明(不过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有几个动物比人类聪明呢?)。我知道河北一些地方猎人如何在冬季追逐狍子:他们几个人天一亮就上山,找到狍子后就一直跟着足迹包抄着追,由于冬季的积雪,追踪变得非常容易。而也是由于积雪,狍子跑动的时候很是费力。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也需要说一说:狍子在冬季往往在山的阳坡休息,但受到惊扰后就会跑到山的阴坡躲藏;而北方山地通常是阴坡森林繁茂、阳坡相对荒芜,这是因为北方较干旱,阳坡日晒时间长所以比较干燥,大型乔木很难成长,而阴坡相对湿润,所以高大的树木往往生于阴坡,阴坡也更多地成为动物的庇护所。[6]
但这样一来,狍子的逃窜就变得非常困难,一是阴坡雪厚;二是阴坡植物繁茂,林下非常难走,狍子跑起来也很费力。这时候猎人利用了狍子的另一个弱点:进食。有蹄类动物需要非常频繁的进食,才能保证充足的热量和体力,因为它们吃的是草;猎人只要保持跟踪追逐,狍子就无法进食,只能一直逃跑,一天下来基本就会体力透支,而此时猎人却可以补充随身携带的食物。这并不是狍子可以应付得了的情况:通常狍子的天敌主要是豹、猞猁、虎等大中型猫科动物,这些天敌的捕猎是短时间的,一击不成便会放弃,狍子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休息恢复;但人类的这种追逐往往使得狍子筋疲力尽,最后一下子倒在雪地里动弹不得——不是它傻,是人类太残酷。[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