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教一年级,总觉得孩子们字不认识几个,写字教着难,读书难,更难的是理解。
可随着时日的流转,孩子们认识的字多了,也读了一些书,课堂上逐日的听讲思考与表达交流,慢慢地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解也没有那么难了。
比如前天学习的《荷叶圆圆》,导入之后,读了课文,我发现孩子们有了表达的欲望,就先学习课文,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在池塘里摇曳,它引来了哪些小伙伴?孩子们开始读文思考,很快找到了露珠、蜻蜓、青蛙、鱼儿,接着每个小伙伴来了后都做了什么?引出了对每一段的品读学习,圈关键词、动词、读小伙伴的语言、演他们的动作,孩子们很快都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还进行了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要下雨了》,我由夏天天气变化多端,尤其容易下雨,引出学生们观察讨论下雨前的天气情况,进而告诉他们,不仅云朵有变化,下雨前小动物们也有不同的反应,具体不同的小动物各有什么不同反应呢?围绕这个问题我们读文、思考、交流,不再是程式化的识字学词交流方法,孩子们专注地读,认真地思考,积极的交流,师生之间有的是灵感的思想的碰撞,而不再是 填鸭式我说你听,碎片简单的我问你答,而是眼神的交汇,心灵的领悟,那感觉真的特别好。

当然后来我们也学习了生字。而这两次课,先理解课文,再认、写生字,目标也是基本达到了。
看来理解课文并不难,只要找准主问题,找准切入点,组织好课,让孩子们走进课文中去读去体会,他们都可以理解的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