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若黎光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交,甚至很多时候,有着优质的社交资源或者善于和各类人打交道的人,往往被很多人羡慕,被冠以社交达人的称号,中间无不显示了社交的重要性。
而此时那些内向的人就相对处于弱势,相比于外向的人来说,他们仿佛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他人的联系显得很微薄,尤其是喜欢内向者或喜欢写作的的人群,社交能力也被认为相对更弱,但内向的人真的在社交中处于劣势吗?
一、外向者与内向者
对于外向者而言,和人接触是获得能量的一种途径。出去社交对外向者而言,本身就可以让他们愉悦和开心,他们并不觉得有太大的消耗;
但是对于内向者而言,写作则是更好的社交方式,能够使他们在不消耗过多精力也不需费心和人打交道的情况下就达到社交效果。
师北宸曾这样说过:
“因为写作,我获得过很多机会。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因为曾在译言网翻译了几十篇文章,被创始人赵嘉敏认识,从而给了我加入大学时最想加入的公司的机会。我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能够成为凤凰网科技频道的主编,也是因为当时凤凰财经中心负责人在财新网看到我的专栏文章,才给了我这个机会。”
所以说,好文章自己会走路。对于内向的人来说,这是最好不过的社交方式。
二、传统的内向者观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内向者往往被描述为:
重视主观世界,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可能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内向的人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孤僻而不爱交际的。
但事实上,性格内向的人往往更能聚焦于内在世界,有更强的感受和反思能力,这反而能帮助内向的人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
林肯、希区柯克、乔丹、爱迪生、爱因斯坦都是内向的人,爱因斯坦曾说:“不是我比别人更聪明,而是我思考问题的时间更多一些而已。”性格内向的人更能专注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们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三、“自管花开”模式
其实,性格内向的人非常适合通过写作的方式与人“社交”。《五分钟商学院》的作者刘润曾总结过一个“自管花开”行为模式,他是这么描述的:
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花,我们只管这朵花开得漂亮,只想着散发自己的光、热和香气。
如果在覆盖范围之内,有人感受到了,那真是幸运,他就有机会成为我们的客户或者合作伙伴了。
我们不愿意拿着手电筒去找客户,也不想着去说服别人,如果发现这个人竟然还要被说服,那就只能证明这朵花散发的光和热还不够。
那没事儿,我继续努力,继续发光发热,争取我的光和热有一天能够覆盖到他。
四、“自管花开”实例
在上面提到的概念中,写文章就是一件类似的实例,它让你不需要通过社交行为却有机会获得高质量的社交结果。因为很多人厌恶社交,是因为我们觉得大部分社交是浪费时间的无效社交。
而写文章看起来是一项非常孤独的工作,可是当文章发出去之后,社交模式就启动了。
只要你持续地输出你的观点、兴趣和喜好,你的文章就有可能帮助你找到志趣相投的人。
如果通过主动的社交方式,效率可能远没有这么高。写作却可以有机会变成一种反向筛选,帮你筛选出你喜欢交往的人。
五、谈内向者与社交
有研究表明,孤独的人反而拥有更强的社交能力。不过这种“更强的社交能力”,指的是他们有更强的解读、理解人际信号的能力。他们之所以不喜欢社交,或者在社交中没有展现出积极的态度,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可能被评价”这一事实更加敏感,并会从中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让他们在日常的社交场合中丧失社交
而在社交中一般分为两种:功利社交与共情社交。想想为什么很多饭局令人讨厌呢?比如在毕业多年后参加的同学会上,有的人总是在言语间“不经意地”透露自己和哪些有权、有名、有钱的人认识,或者基于别人的职位、地位去判断要和谁结交、不和谁结交。这样的社交行为令人讨厌,可是很多时候你又不得不身处其中。
而此时,内向者则可以通过自省,更多更真切的看清自己,从而去结交和自己真正有共鸣的人,岂不乐哉?
总之,外向者有外向者的优势,内向者也有内向者的优势,不论外向还是内向,我们都需要在对自己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处事模式。
而写作,一定程度上的确是一个内向者获得更多社交或高质量交往以及吸引力的不错途径。那么,你是一个外向者还是内向者呢?通过写作,你又收获了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
--end--
ps:谢谢你读到了这儿,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