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识字教学,其意义不言而喻: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但是识字教学,尤其是针对低段学生的识字教学,遭遇很大挑战也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识字量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学生在两年之内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还要从“主动识字”走向“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对低段识字教学的挑战还是挺大的。1600的识字量意味着什么呢?统编本小学语文第一至四册共有课文91篇,单独的识字课文24篇,平摊到每一篇课文,要认识近13个汉字,辅之以写字、学文、写话等任务,压力不容小觑。
二是抽象枯燥。相较于没有具体意义,仅表示发音的拼音文字,汉字的确具有形象性的优势。不管所学的汉字属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中的哪一种,还是转注和假借这两种用字方法中的哪一种,只要有一定的文字学素养,且有究明字理的自觉,均能找到该字的形象性元素。但是,这对大多数仅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语文老师来说,要求还是很高的。即使有这方面的学养,熟悉造字的原理、意义,将之转换成低段小学生能体会、理解的语言,也是一种很大的挑战。更何况,现在所学的汉字多为简化字,形象性流失较多,要还原字的形象性、熟悉字义的流变,实非易事。另,不管是集中识字,还是随文识字,均会涉及理性分析,如何让以“表象思维”为主要方法的低段学生也能同化或顺应,确乎需要一定的教学匠心。
三是识用分离。受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很多语文老师只将“会认”“会读”“会写”作为识字教学的终极目的,一个劲地进行认读、朗读、默写训练,而基于深入理解的“会用”——文本阅读、场所认读或参加诵读比赛,用所学的字词表达所见、所闻、所思,将识字教学与言语生命的最大发展结合,为立言奠基等,则被严重忽视,这种识用分离的现象必然导致识字教学的品质与境界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