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第二章里就提出了“无为”论,可见“无为”在老子心中的地位和他对“无为”的态度的一种极力宣扬和追求。
《道德经》第二章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说,圣人以一种“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教导,就像天、地、日、月、水、风等自然界的“圣人”一样,孕育万物从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万物茁壮成长后“功成名就”也不自我夸耀是己功。这一章里的“无为”的解释和之后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警句同出一辙、异曲同工,意在告诫后世之人,所谓的有德之人,是以一种“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依顺自然,跳出“当局者迷”,从“全局”——即宇宙观,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不要局限于当前、当下的状态和现象。或者以当下、当前的状态和现象来评价或者判断事物的属性和发展轨迹。
这也与《道德经》第二章前半段的内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相互映照。老子以他朴实的辩证思想告诉后人,世上本无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前后之分,正是因为出现了美、善、有、难、长、前,才会有了丑、恶、无、易、短、后。世上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所有的判断和评价也都是因为有了“一个面”才会自然生成或者说同时促就了“另一面”,而且这两个“面”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相随相伴。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朴素的辩证思想为基石或者说心里伏笔,才可以从全局的视角来观想世事,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放下”的心态来生活。
至于标题的疑问:老子的“无为”适应当今社会吗?我个人觉得,读老子的“无为”可以怡情,可以让自己看得开一点,让自己活得通透一点。
不可说在当今社会活动中,完全要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像天、地、日、月、风、水一样,“弗有”、“弗恃”、“弗居”,但是从认清或者学会认清事物的辩证性原理着手,以一颗“无为”的赤子初心出发,发挥创造力的同时克制或者不扩张一己的占有欲,依顺自然,应该可以让人通透一点、淡然一点、简单一点、轻松一点。
老子的“无为”适应当今社会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