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探求冬瓜背后的文化力量

探求冬瓜背后的文化力量

作者: 皓博hobo | 来源:发表于2020-05-16 17:17 被阅读0次

(一)何以为“冬”

冬瓜,寻常瓜果蔬菜之一,我国南北两地皆有种植。老少皆宜,无论是清炒还是搭配其他食材炖煮,味道都非常鲜美。

image

生活在农村的小伙伴都知道,冬瓜有“夏瓜”的称号,它在夏天成熟、采摘食用。这时候有的小伙伴可能就有疑问,那为什么要取名叫冬瓜呢?

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发现,冬瓜原产于我国南方以及东印度等地,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在秦朝以前还没有专门记载冬瓜的文献资料。到后来的《广雅》才能寻得冬瓜的踪迹,里面有这样一段对冬瓜的描述“冬瓜经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意思是说,冬瓜成熟之后,身上会披上一层白霜,与冬日白雪落在上面相似,顾名为冬瓜。确实,夏日炎炎,冬瓜外表的白霜给人以清冷的示意,想想也是十分贴切的。宋代诗人郑清之还以此为题材,写了《冬瓜》诗一首。“****剪剪黄花秋后香,霜皮露夜护身长,生来笼统君莫笑,腹内能容数百人****。”非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瓜的特色之处,也反映出作者“宰相肚子能乘船”的度量。

关于冬瓜的名称还有这么一个神话故事,传说神农氏爱民如子,为了造福人民培育出了“四方瓜”东瓜、南瓜、西瓜、北瓜,命令它们各奔至他所封的地方安家落户管理乡民。可是,南、西、北瓜都按照神农的指示各自去了受封的地方,只有东瓜不服神农的安排,说东边的海风大,它不适应生活。神农只好让东瓜换个地方。可是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北方它嫌冷,南方又太热,西方风沙大,最后东瓜只能选择去东方。神农氏看到东瓜回心转意,便高兴道:“东瓜,东瓜,东方为家。”东瓜听完后立即说到:“是冬瓜不是东瓜,处处都是我的家。”神农氏听完后,哈哈大笑道:“冬天无瓜,你喜欢叫冬瓜。愿意四海为家,就叫冬瓜吧。”

如此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使得冬瓜的身上平添了几分神秘的韵味。

(二)你不知道的冬瓜历史小故事

“冬瓜”诗人张祜

冬瓜因为它的味美好栽种深受乡人喜爱,虽不能像大诗人一样吟诗一首,但也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取个小名为“冬瓜”。不仅是因为冬瓜生命力顽强,小孩子叫这个名字好养活,也是家长希望取名为冬瓜,孩子可以成长成冬瓜一样,茁壮、敦实。而唐朝大诗人张祜的小名就叫冬瓜,只因为母亲生他的时候,梦见过冬瓜。至此他与冬瓜有了不解的缘分。

张祜是个非常有才气的诗人,曾经写的《昭君怨》“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闻名于世,朝中伶人没有不会唱张祜的《昭君怨》。其中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更是得到白居易、杜牧的欣赏。但也因为他的才情和孤傲的性格,也受了一些诗人的排挤,里面就有非常有名的诗人元稹。张祜一生仕途不得意,甚至还被钱塘酒徒诗人朱冲和作诗《嘲张祜》讽刺,“白在东都元已薨,兰台凤阁少人登。冬瓜堰下逢张祜,牛屎堆边说我能。”

但张祜并没有对此耿耿于怀,反而寄情于乡间,让往事随风散去。晚年的他在安徽与河南的交界处定居下来,竹篱茅舍,自给自足,与好友下棋对弈,吟诗对唱。想想,对于“冬瓜堰下做一名小官”的嘲讽,张祜可能早已以冬瓜大肚能容的气量,对此一笑而过。

英雄气概的“冬瓜鱼”

胡宗宪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抗倭健将,在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大肆攻略我国沿海乡镇,于是朝廷命胡宗宪到宁波抗倭御敌。胡宗宪机智聪明,使用策略击退敌人。他带领手下身穿百姓服装,深入敌区,将毒酒和大米装船航海,当遇到倭寇时就弃船而逃。贪得无厌的倭寇中了胡宗宪的计谋,误食毒食,死伤七百余人。

为了庆祝此次胜利,胡宗宪看见乡民送来的慰劳品有大量的冬瓜和鱼。于是他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吃的冬瓜鱼,便叫士兵将冬瓜削皮切块作锅底,再将乡民送来的鱼洗净宰杀,然后将鱼块下锅和辅料一起翻炒上色,再加上适量火腿腊肉,最后铲起铺放于锅内。最后加入盖过鱼肉的清水,小火慢煮,一个小时之后便可以出锅品尝。鲜香扑鼻的鱼味和爽滑味美的冬瓜完美融合,让士兵美美的吃上一顿“百鱼宴”,体会胜利的滋味。从那以后,“冬瓜鱼”便闻名于世,广受大家的喜欢。

(三)附庸风雅 看古人如何写冬瓜

做人可以像菊,淡泊名利;可以像莲,出淤泥而不染;也可以像冬瓜,其貌不扬,却有丰富的内在。可惜的是,即使是在喜爱用诗歌来托物言志的古代,也很少见到咏冬瓜的诗和文章。能在以往古人所做的文章和诗词中见到冬瓜身影的,可能对冬瓜真的是“真爱”。

清代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写到,“其中可荤可素者,蘑菇、鲜笋、冬瓜是也。”“冬瓜之用最多。拌燕窝、鱼肉、鳗、鳝、火腿皆可。”寥寥数语就将冬瓜这个百搭的特点凸显出来。

而在清代褚人获编写的《坚瓠集》中记载着关于冬瓜美食的故事。北宋期间的张景寄情山水隐居不当官,一日宋仁宗召见他问道“卿在江陵地有何景?”张景答道:“两岸绿杨遮虎渡,一湾芳草护龙洲。” 宋仁宗又问:“所食何物?”张景答道:“粟米炊鱼子饭,嫩冬瓜煮鳖裙羹。”这道冬瓜菜流传至今,广受好评。

(四)民间瑰宝 看冬瓜的雕刻艺术

image

即使是寻常物品,经过劳动人民智慧的双手,做出来也是一件艺术品。其中冬瓜的雕刻可算是浮雕艺术中的佼佼者,造型多样,雕刻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简单的一把水果刀,巧妙的运用雕刻手法,对冬瓜“化腐朽为神奇”的雕刻,创作出来的是一件件精美优秀的艺术品。

从冬瓜的雕刻技法上看,主要采用浮雕、圆雕、平刻、镂空雕、镶嵌雕等技法。从内容来看,艺术作品主要分为人物、动物、花鸟鱼虫、山水风景、书法等五大类。

虽然说,冬瓜的雕刻作品不易保存,只是“昙花一现”的作品,但作品里所体现的出的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奉献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关文章

  • 探求冬瓜背后的文化力量

    (一)何以为“冬” 冬瓜,寻常瓜果蔬菜之一,我国南北两地皆有种植。老少皆宜,无论是清炒还是搭配其他食材炖煮,味道都...

  • 读书

    书摘 他们全部的逻辑方法背后:依靠在这种“信念”之中,他们尽力探求“知识”,探求某种最终庄严地冠以“真理”之名的东...

  • 民族的重建:背后文化的力量

    维尔纽斯、维尔尼亚、维尔纳,这三个名称代表的其实都是同一座城市,也就是当前立陶宛的首都。然而,维尔纽斯成为立陶宛国...

  • 中小企业如何找到【破界创新】的切口

    陪伴就是力量 之6 接着上文,找到自身企业文化母体是自救的必要一环,那如何利用企业三观背后的力量找到破界创新的切口...

  • 没有方向了怎么办?

    上一篇文章是用V型思考的方式去探求没有方向背后的本质。可是探求到本质就能解决问题了么?NO!有句话说:懂得了所有道...

  • “爬山”梗火了——探求优秀的作品背后

    “一起爬山吗?”、“您看我还有机会吗?”、“给你拍张遗照吧”等台词频繁被使用,成为了一个个新梗;一首童谣《小白船》...

  • 探求

    我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个问题,英语中很多动物的肉,并不像汉语那样,肉前面加上动物名称,就是...

  • 探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00多年前屈原在《离骚》里这样描述。世界无限大,我们所看到的、所...

  • 背后的力量

    朴惠槿自传中说到,当她在外留学时,会早一点回家和阿姨一起共进晚餐,因为独自一人在外很容易因为孤单而迷失方向,她会给...

  • 背后的力量

    随笔坚持日更第42天 力量,有时候来自他人的感动,有时候来自某一个瞬间,有时候也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探求冬瓜背后的文化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jr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