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纽斯、维尔尼亚、维尔纳,这三个名称代表的其实都是同一座城市,也就是当前立陶宛的首都。然而,维尔纽斯成为立陶宛国家首都这件事,却是1991年的事情,在那之前却不是。
或许有人便会问,那在此之前,它又是谁的呢?为什么一个地方的名字,却可以有这么多种说法?这背后的历史渊源又是什么呢?
正是这一座城市名字的微妙区别,带领我们来到美国作家蒂莫西.斯奈德的《民族的重建》,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1569-1999年四个世纪中,波兰、乌克兰、立陶宛和白尔罗斯的东欧民族演化史。
用今天的话来说,在这座城市名字微妙变化的背后的背后,是那里的人民关于“我是谁”,“我的祖国在哪里”,“什么是民族”的记忆、理念以及话语。
斯奈德试图通过他的研究,向我们揭示民族理念变化背后的奥秘,同时也想告诉我们,这些理念和概念上的意义,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它们是如何被解释、滥用甚至是扭曲的。更多的,作者想通过他的研究,寻找一个历史的终极之问: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避免让我们的文明走上同样的道路?
我觉得,作为任何一个有国家,有民族骄傲的个人,我们都需要有这样的警醒意识。
(图片来源:当当网)01 曾经那里文化繁荣
在那个被称为“维尔纽斯”的地方,那里曾经是波兰文明和犹太文明的繁盛之地。正因为这样,后来的立陶宛想要拿下维尔纽斯,并且要把它当作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心,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立陶宛文化切割掉与波兰文化的联系,甚至不惜带入苏联的文化。
可见,文化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中,它的作用是多么强大了。
不可否认的是,在维尔纽斯成为立陶宛的首都之前,波兰人称它为“维日诺”,白俄罗斯人称它为“维尔尼亚”,犹太人称它为“维尔纳”,俄罗斯人称它为“维尔那”,后来改为“维那”。
一般来说,当我们对某件物品拥有所有权的时候,我们才会对它起一个专属于我们的名字。打个比方,“猫”是一个动物物种的总称,当我们开始认领一只猫的时候,我们才会给它起名字,比如叫“妮妮”,“小可爱”等等。
我们人类也是如此,世界上有很多人,当我们按照我们的种族,地域和血缘进行划分国家之后,我们才会在我们的国籍之处加上“××国人”,这其实是一种专属的标志。
同样的道理,一座城市,在不同的国家和文明中,被赋予了不同的称呼,说明曾经这座城市是被多个国家或者多个地域的人划到自己的文化之中的。
对于生活中这片土地的人民,他们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家的几代人,隶属的国籍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我们都习惯性地会追问我们来自何方,所以这样的情况,带给当地的民众,更多的是迷思。
这些迷思的背后,反映的便是当时这个地方的文化发展程度。不同的文明涌现进来,对本土文明,既是冲击,又是活跃。可见,这一片土地,在曾经的历史上,是多么地活跃。
(图片来源:当当网)02 文化的力量也是政治的力量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上,我们除了去看它的政治,经济,我们还要看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当时聚集了多个民族的东欧土地上,为什么最后上来的却是立陶宛的文明呢?
回到当时的社会,立陶宛民族的人民其实并不多,更多的反而是当时的波兰人和犹太人,以及白俄罗斯人。值得注意的是,白俄罗斯人的人数是最多的。
而我们来到那段历史,我们却发现,白俄罗斯民族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反而比较少登上历史的舞台。曾经一度,他们自己也以为,他们会成为立陶宛这片土地的主人。
在人类的进化史上,不管是哪个国家,都有阶级之分,中国也不例外,只是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我们有我们固定的传承模式,外来的文明对我们有冲击,但是还没有达到可以取代我们的地步,反而还是其他文明学习的榜样。
那么,在当时的东欧大地上,阶级也是十分明显的。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是波兰文化,而且波兰文化在很多人心中是有优越感的。再后来,犹太文化也很繁荣,而立陶宛的文化就相对来说比较弱。
当时的官方也主要是以讲波兰语为主,很多白俄罗斯人的母语也是波兰语。讲白俄罗斯语的人并不少,只是他们都生活在当时社会的底层。
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如果想要让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他们接受教育的语言也是其他语言。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他们的本族语只限于口头形式比较多,说这种语言的人很少能够来到政治高层,相关的文献资料很少。
甚至于曾经一段时间,这种语言因为政治因素的干涉,直接被取消或者被禁止。
所以,对于当时的白俄罗斯人民来说,比较郁闷的是,他们虽然人数众多,却一直都没法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反而像一个寄宿者。
也由此可以看到,当我们在讲到政治力量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其中文化的力量,它虽然不是真刀真枪地发挥作用,却是在无形中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片来源:当当网)03 民族主义是否就一定要用上种族清洗
就像前面提到的,立陶宛文明一开始并不是东欧这片土地文明的代表,它最初并不占优势。
后来,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东欧这片土地的文明之争,外国势力的介入,让原本处于主导地位的文明被取缔,犹太文明甚至被清洗,最终由政治上占主导力量的立陶宛文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而这个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甚至是不惜联合外国的势力,种族的屠杀,直接毁掉了一个文明在一个地方的繁衍生息。然后直接在这片土地上推行另一种文化,让他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代人的时间,很多旧的东西就会被取代掉了。
说到这种方式,大伙都不陌生。就拿我们国家来说,日本曾经占领了台湾五十年,也是采用文化清洗的模式,把日本的文化,语言,观念活生生地植入到一代人的思想中,然后动用各种方式,把台湾岛上中华文化的痕迹处理掉。这也是台湾这一代人中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会讲日语不会讲中文的原因。
这样的清洗模式,在历史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域都曾发生过。其代价是一种文明的迅速消亡,甚至是一个种族的迅速消亡。从人类的文明史看,这种代价是十分惨重的。
因为文明的消亡,是全人类不可挽回的损失。那些消亡的文明的子孙后代,有一天,当他们开始追问,我们的祖先到底来自哪里时,他们会陷入很多很多的困惑的。而一旦消亡的东西要让它重焕生命力,那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
从立陶宛首都的确立史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在民族的重建过程中,它的力量是强大的,很多时候,甚至是超乎我们这一代人的理解的。
这其实也给我们留下另一个思考:未来,我们又该如何才能让文明的延续不被中断呢?毕竟,在今天的社会,世界局势依旧动荡不安,政治上的争夺有的时候便会引发文化上的灾难。我们能否找到一个平衡点,无论如何,让我们全世界的文明都能延续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