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背景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因为李白的故乡在四川,所以题目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具体时间。
首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因此“暗”字用的十分恰当。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表面是说笛声随着春风四处飘散,实际上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之浓之切。 客居他乡,难眠的深夜里,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
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之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