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Day 3 我的观点是什么

Day 3 我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 金小妞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5-22 17:26 被阅读23次

№.15 思考与讨论

已阅读

昨天我们学习了第八章——这意味着什么(阐释性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九章——我的观点是什么(反身性问题)。

你遇到过对你所在社会文化指手画脚的人吗?他们挑剔的地方是什么?你的反应如何?你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

№.16 不同位置的视线

已阅读

我们在之前的内容中了解过,作者和妻子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曾在菲律宾对当地华商进行过人类学研究。有天晚上,他们参加了当地的一场在修道院的电影放映活动,这个活动是由当地的社会主义青年组织的,并且是冒着被警察干扰的风险,放映一部中国电影《智取威虎山》(1970),这是一部强烈的反对资本主义,宣扬社会主义的电影。作者发现当中一共有四类观众:华商、激进的学生、修女和美国学者。在一片抗议美帝国主义的呼声中,作为美国人的作者开始思考:我是赞同还是反对这些反对我国家的人?于是,他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文章,收录在他的著作《要点和怪事儿》中,从这篇文章开始,他不再一味地研究参与者的观点,而是开始自问:我的观点是什么?

反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存在“法官的谬误”,也就是说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外来者,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观察,以为自己拥有法官一样的冷静和权威去判断对错。人类学家同样面临这种问题,他们虽然比普通人更理解客位视角,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更客观。

作者认为,每个人之所以有不同的理解,是因为处于不同的位置因而视线不同,下面是三点影响视线的因素:

文化因素。

个人特质和经历。如性别、年龄、国籍、职务和家庭生活等,比如我们现在再看两年前写的文章,常常会疑惑甚至羞愧:我当年怎么会这样想呢?

看待行为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我们在观察时,都会站在自己偏好的角度,比如有些人类学家喜欢采访年轻人,有些则更多地采访中老年人,有些会通过文化来展示研究成果,有些则会拍成纪录片。

书里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人类学家劳拉·博安南(Laura Bohannan)在尼日利亚进行田野调查时,和当地的男性长者聊起了起来。她觉得可以讲一个普适性的故事,于是讲起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所有人都开始反驳她:哈姆雷特太年轻了,怎么看都无法复仇;他的叔叔很快地娶了已故国王(哥哥)的妻子,也是完全正确的,而且作为国王,为何只有一位妻子传给弟弟呢?这太不合理了……博安南在反驳声中勉强把故事讲完,愤怒得无以复加。批评者安慰她:“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而且你的错误并不多。你应该多给我们讲点故事,我们这些老人可以给你指点这些故事的真正意思,这样你回老家的时候,你的长辈们就会发现你没有坐在灌木丛里,而是和那些用丰富知识教导过你的智者们在一起。”

№.17 科学的人类学怎么了?

已阅读

关于人类学是否科学这一问题,我们在上周的第一章中有简单的了解,今天我们就反身性问题探究一下:在人类学家自己看来,人类学是科学吗?

我们首先来理解“科学”这个概念,科学是指通过对建立在经验性数据上逻辑理论的评估,产生了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科学方法则是对可检验的经验命题(假设)进行步骤严谨的检验,将其与具有广泛解释性的结论(理论)联系起来。而“科学的人类学”的目标则是根据普遍原则来检验具体个案。

那些认为人类学不应该追随科学的人主要有如下的观点:

科学如今变成了一种世界上最具特权的话语,而且有相当严重的男性偏见(从业者大多为男性),如果你评价一个事物或观点“不科学”,这几乎是对它最大的否定,因此人类学不应该变成像科学这样专制的学科。更何况,长久以来人类学就有某种程度的专制,它从来都是西方学者的专享领域,享受着西方文化肆虐全球的成果。

科学受线性思维的限制。我们知道科学追求的是把问题提炼简化,而人类学则是复杂的,它是一个反馈循环的网络结构(我们在整体性问题的章节中有讨论过)。

而科学的人类学拥护者则认为:

人类学类似生物学或历史地质学,其实践者通过能找到的数据来整合观点,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检验和修正,这就是一种科学的人类学的方法。

科学与其他认识世界的方法最大的区别是能进行自我修正,而人类学要求关于论述可供检验、证伪并可信,这本质上就是科学。

科学可以让人类学家去除偏见,不受偏见干扰地观察另一种文化。

总之,无论双方的争议如何,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科学方式不会被批评击垮,而是在反思中变得更好。

№.18 其他人如何看待人类学家?

已阅读

反身性问题不仅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也包括别人如何看待我们。那么那些被观察者是如何看待人类学家的呢?我们试着站在被观察人的角度,当你像往常一样吃饭聊天工作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声称对自己当地文化充满兴趣的人,相信你会觉得莫名其妙:“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呢?”所以人类学家们常常被当地人视为傻子、学徒,甚至是讨厌的人。开头说到的菲律宾放映电影的场景中,作者和妻子就被一些人认为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

除此之外,社会对人类学家也并不总是那么友好。20世纪的前半叶是人类学发展的高速时期,而这个时期同样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殖民化时期。我们要承认的是,人类学家的确受益于西方社会在全世界的殖民扩张。他们像采矿者、传教士、商人和军队一样进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为本社会的兴趣收集文化数据。对于这些政治批评,作者承认确有其事,人类学家无法假装政治无涉。

美洲原著民作家维恩·德劳里亚(Vine Deloria)在《卡斯特因你的罪过而死》(1969)一书中,把人类学家归于问题的一种认为人类学家容易沉溺于自身文化立场来解释其他文化。他认为人类学家们忽视了原著民之所以面临酗酒、暴力、经济落后等问题,是因为遭受了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公平对待,而某种程度上,这正是由人类学家所处的西方工业社会造成的。

在同胞中,人类学家也并不那么受待见,大众常常认为他们是研究奇风异俗的怪人,而政府对他们的兴趣显然也比经济学家要小得多。此外,同行相轻似乎在人类学界也不可避免,更注重知识、叙述和用人文主义方式来研究人类学的欧洲人类学家,认为美国同行是痴迷于方法、依赖电脑的经验主义者。对此,作者也只好耸耸肩反驳道:“我们会继续这些研究方法,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文化。”

№.19 研究自己的文化

已阅读

这本书学习到这儿,不知道你是否产生过这种疑问:人类学与社会学有什么不同?的确,相比人类学,社会学(社科)对于中国人来说更熟悉。在大学的学科分类中,人类学是属于社会学的分支之一,但也有人认为人类学的研究领域要大于社会学,这两者的确有一些重叠的研究范围。国内经典社会学著作之一《乡土中国》的作者费孝通先生,在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所选专业就是人类学,并且导师还是我们在本书中多次提及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另外,有人认为研究自己所在的社会就是在做社会学,研究其他社会则是在做人类学。不过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他的观点是:只要你提出的是人类学问题,无论研究对象是谁,都是在做人类学。最近十几年,人类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开始反身性地思考,他们发现:理解异文化不易,向本文化的人阐释其本文化同样不易,而且并没有证明表明,你的报告会比陌生人的报告更客观可信。

(一)如何反诸己身

下面是一些可供人类学家进行反身性研究的指导:

1. 在相遇时反诸己身

在进行人类学研究时反诸己身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像我们要定期校准自己的实验仪器一样。

注意你和你研究对象之间的权力区别

显而易见地是,和研究对象相比,人类学家通常来自更富有和强势的国家,而且通常也来自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阶层。比如作者在菲律宾时,美国正通过国际援助、贸易活动甚至军事轰炸影响着这个东南亚小国,即使人类学家自己偶尔会忘记这些不同,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种权力差异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双方的对话。

给你的研究对象一些回馈

我们要牢记的是,没有人有义务完全配合人类学家的观察,即使人类学家们以最自然的方式深入这个群体,大部分时候,他们从这个群体里的收获也远远要大于付出,因此一些信号明显的回馈是必要的,比如作者在菲律宾研究华商时,就为当地的华人天主教联合会捐款。

避免使用会造成疏远的研究方式

作为一位外来者刨根问底,人类学家是很容易变成讨人厌的家伙的,虽然我们在上周的“第二章——如何了解文化”中了解了人类学的伦理原则,然而在实践中人类学家可能会专注于细节而忽略对社会或社区的影响,因此遵守礼仪规范,避免敏感问题是保持良好关系的前提。

将你在田野中的行为作为数据的一部分

作为人类学家的你,除了要记录你的观察,还要记录你是如何观察的,这样当你打开笔记本时,就可以反思你的思考过程,明白你为何你如此记录。

反思你对异文化的探究如何影响你自己

很多时候因为研究报告追求的公正客观,我们无法在报告中发现自己潜意识里的文化偏见。因此,作者建议,我们可以撰写一些非正式的日记或文章,把真正的想法写下来,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带有哪些偏见,这样就可以在工作中尽量避免。

思考你自己的文化

花点时间研究自己的文化,会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为何要选择这个研究主题。

试着“向上研究”

你可能会发现,大部分的人类学研究都是“向下研究”,也就是对小型、贫穷、弱势的社会进行研究。作者建议,“向上研究”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作,因为这个社会的结构和发展很大程度都是由这些阶层决定的,理解他们,也就可以发现他们存在的偏见对社会的影响,而人类学家则是沟通这两个阶层的桥梁。

从你观察的文化参与者身上寻找反身性行为

我们不仅可以思考自己的反身性问题,也可以观察研究对象是否对他们自己进行了反思。

2. 报告中的反身性

明确你的方法

要让你的报告的有效性增强,读者需要知道你是如何获得这些东西的。

为各种不同的读者写作

也就是要尽量让文化水平、专业领域不同的读者都可以读懂你的报告。

避免让你观察的社会充满奇风异俗

研究异文化的一开始,总会让你惊讶于一些从未听过的习俗,虽然把这些写入报告中会吸引读者,但这样也会导致读者与报告的疏远,因为他们会认为这和他们没什么关系。因此作者反对一味猎奇,他建议我们严谨客观地描述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且试想有一天如果研究对象看到你的报告,发现在你眼里他的文化是这样充满怪癖的话,那该有多愤怒。

开拓新的方法呈现你所描述的文化

随着文化载体的变化,诗歌、小说、电影等也开始被人类学家作为报告形式采用。

采用批评视角

大胆地听取研究对象、读者、同行的批评,从这些批评中更深入地思考。

(二)我如何证明自己是对的?

虽然我们提出了如此多的反身性思考,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研究会因此变得更真实、更有效,这只能视为有用性程度的提高。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呢?第一个方法是抓住自然实验,也就是寻找可以直接证明你的假设的证据;第二个方法是三重证据法,即从多个角度去讨论主题并调整结论;第三个方法是迭代,即根据所得结果不断地去印证,直到发现这个不再产生新的信息;第四个方法是团队合作,这样可以避免单人工作能力与精力不足。

№.20 今日总结

已阅读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九章——我的观点是什么(反身性问题)。

关键词:

反身性,科学,社会学 

要点:

大部分人都会存在“法官的谬误”,也就是说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外来者,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观察的,因此拥有法官一样的权威来判断什么是对的。

反身性问题不仅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也包括别人如何看待我们。

只要你提出的是人类学问题,无论研究对象是谁,那都是在做人类学。

思考与讨论: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小段来自人类学家贺拉斯·米勒的文章《加利美阿人的身体仪式》(1956),然后猜猜加利美阿人是生活在哪儿的群体?

“隐含在全部‘卫生’体系里的基本信仰是,人类的身体是丑陋的,而其自然趋势会导致虚弱和疾病。人类禁锢于这样的身体中,唯一的希望就是通过仪式和庆典的强大力量来避免这些特征。每个家庭中用一个或者更多神龛来实现这个目的。事实上,权力越大的人家中经常会有几个这样的神龛,富裕程度可以用其拥有的这类仪式中心的数量。……每个人每天要完成的仪式都包括一个“口腔仪式”。虽然事实上这些人对嘴谨小慎微,但这个仪式包含了一种令缺乏经验的陌生人感到厌恶的行为。报道人告诉我,这套仪式包括,将一撮猪鬃塞进嘴里,加入某种神奇的粉末,然后用一套高度规范的动作移动这撮鬃毛。”

你猜到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到底在哪儿了吗?

其实加利美阿人就是美国人呀!作者出于自嘲,用一种我们描绘异文化的方法来描述本文化,是不是让你觉得加利美阿人真是好奇怪,他们居然追求更多的神龛(房子),每天进行口腔仪式(刷牙)。

你会发现,当你的文化成为一种被描述,特别是被异文化描述的状态时,你可能会难以忍受。现在让我们做一个类似的自嘲,假想你是一位来自远古的人类,穿越到现代,你会如何描述现代人的生活呢?想要更好玩的话,不妨把你的描述告诉朋友,看下他能否猜到你说的是哪个国家的人。

相关文章

  • Day 3 我的观点是什么

    №.15 思考与讨论 已阅读 昨天我们学习了第八章——这意味着什么(阐释性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九章——我的观...

  • 《演讲的力量》Day3:演讲要有明确的主线

    Day3:演讲要有明确的主线 阅读内容第四章:主线,你的观点是什么?(页码35—54) 阅读主题演讲要有明确的主线...

  • 速读能力

    1. 书籍的核心(讨论的问题问题)是什么? 2. 作者的观点,以及支撑的依据是什么 3. 其他人的观点是什么 4....

  • Writing Day 8 20190319 gu_writ

    Writing Day 8 20190319 gu_writing 全文翻译3:看电视学习+ 观点类题目(ag...

  • 超越感觉   第五章

    观点, 观点是什么, 有见识的观点和无见识的观点, 应该养成的是, 1 .感知到一件事儿 2 .考察该议题 3 ....

  • #知识体系精深营#+5月+D3+第4组+大晖

    Day3 R:《拆出你的沟通力1》 1-1 沟通力-事实与观点 I:我们在与别人沟通时不能只谈观点,没有事实依据。...

  • 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美好世界20220402

    日更Day9 看到这个观点,你内心是什么样的声音呢? 怎么可能啊?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我有家庭,又有工作,又有孩子,...

  • 《准备》读书分享2021-04-09

    分享内容:第四章 分享阶段:day3 ?️【O-事实】我印象最深的内容/观点是:调查显示,学生通过课题项目习得的知...

  • DAY 18 《乌合之众》

    Day 18 52 海曦 【书籍名称】乌合之众 【阅读推荐】3❤ 对于群体可以有新奇的理解,但是作者观点有些偏激,...

  • 基本思考方式

    考虑问题从以下方面对问题分析: 1、我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我的推理和假设是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ay 3 我的观点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lkjftx.html